青年时报:下一场矿难将无可避免吗
2010年04月01日 08:41青年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安全生产”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状态”,一种不存在任何可以预见的安全威胁的“状态”。以如此标准审视中国的煤矿,还有几家是“安全”的?

3月31日,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抢险进入第四天。31日中午,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林、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山西省省长王君,下井视察,督促抢险。

领导下井视察了,153位(也有说260来位的)“阶级兄弟”就能平安归来吗?我们不知道。只知道,每当矿难发生,领导就分外“重视”、“赶赴现场”,并一无例外地对“管理混乱”进行“怒斥”。于事有补吗?于已经发生的矿难无补,于预防将来的矿难同样无补,甚至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抢险,恐怕也并无多少意义。

每一位领导心里都明白:还会有下一场矿难,还会有下一次“视察”。

矿难是中国煤矿业逃不过的宿命?“宿命”是大抵这么一回事:不需要验之将来,只需要验之以往。

那么问题又在哪里呢?

有评论说,“抢进度”是王家岭矿难的最大祸首。而按王家岭煤矿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则把这次矿难当成一次“意外”。似乎前者义正辞严,但后者其实更接近真相,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抢进度”在中国煤矿业普遍存在,而矿难只在极少数煤矿发生。

不仅“抢进度”并不必然导

致矿难,漏水也并不必然导致矿难,甚至瓦斯浓度超标也并不必然导致矿难——这与你进入工地不戴安全帽并不必然被砸破头是一样的。所以在中国的矿井下,才有工人主动关掉报警器这样荒唐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报警器太扰人了,稍有点瓦斯它就响,工人就得马上跑上去,耽误干多少活?

只就某个具体的煤矿来说,“忽视安全必然导致矿难”是不成立的。假设为维护生产安全,甲矿投入1000万元的安全成本,乙矿只投入100万的安全成本,而结果是乙矿最终并没有发生安全事故,那么甲矿就可能会认为,自己白白损失了900万!谁愿意干白白损失900万的傻事呢?不必讳言,矿难对任何一个具体的煤矿来说都属小概率事件,这直接导致了各个具体的煤矿不愿支付足够的安全成本。

但单个煤矿发生矿难的小概率,对于整个中国煤矿业来说,则是一个大概率,100%的大概率。避免大概率,就要消除小概率,在企业普遍缺少安全投入的自觉的情形下,需要通过制度与监管,强制它们投入足够的安全成本——所谓“足够的安全成本”就是“足以消除所有可以预见的安全隐患的成本”。要理解这个“足够的安全成本”,需要中国的安监部门与公共舆论对“安全生产”这一概念重新认识——“安全生产”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状态”,一种不存在任何可以预见的安全威胁的“状态”;判断一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不是根据其是否发生事故,而要看它处在一种什么“状态”中。

如果以如此标准审视中国的煤矿,还有几家是“安全”的?

我国安监部门完全有足够的权威强制企业支付“足够的安全成本”;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安全标准的制定,也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美国就是一个好榜样,中国目前矿工死亡率是美国的15倍。但未知数在于,我国安监部门是否真有根除矿难的决心与诚意?

数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中国在煤矿安全上的“欠账”,有言500亿的,有言600亿的;而国家安监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矿难人数是2631人。假设每个死亡者需要赔付20万元,那么2631人总计需要赔付5.262亿元。有谁会傻到为避免5个亿的损失而投入500个亿的成本?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题。

如果煤矿安全依然被当成一道算术题来做,那么下一场矿难将无可避免。

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安全   矿难   状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社论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