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楚汉:没有个性的教育,哪来生动的母亲
2009年11月04日 07:49华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某高校一名外教让学生完成一篇英语作文,结果学生交的作业让他感到非常吃惊——— “母亲都是善良的”。“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日前,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在武汉做报告时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11月3日《长江日报》)

孩子眼中的母亲,多半是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可是所有学生对母亲的表述都是一个模式,的确不能算是正常的结果。但陶西平先生因为“母亲都是善良的”而责难作文教学其实并不准确。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幼儿园里,老师让小朋友们画苹果,每个孩子都画出各种各样的他们心中的苹果——— 有的可能只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圆圈。随着年级的攀升,孩子们笔下的苹果会越来越接近,越来越“像”苹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在老师的教育中,苹果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过于模式化、过于程式化,教育最终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这正是当前教育的现状。

回到“母亲”问题上,母亲留给孩子们的最深印象一定是善良吗?显然不可能如此统一。可是接受的教育经验让孩子们知道,母亲就应该是善良的,而不能是其他样子。换言之,如果写了其他模样的母亲,还能得高分吗,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吗?在老师们不断的点评和讲解中,母亲的形象逐渐被修正成为统一的善良。教育过于标准化、同一化,以至于形象原本最为生动、内心世界最为丰富的母亲,也逐渐异化为一个知识点而具有了标准答案。——— 与其说,这是作文之弊,不如说更是应试之害。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塑造人,教育理应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扼杀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真正打破应试教育的窠臼,让教育精彩纷呈起来,才会有孩子们笔下千姿百态的母亲形象。 刘楚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楚汉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