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经历风雨洗礼 香港依然璀璨
2009年07月02日 08:02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内地居港人士“归去来兮”,是本报今天“第六栏”呈现给读者的这篇特写所描述的主题。对于一些向往香港更为国际化、更多机遇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内地人士来说,与香港的魅力相伴随的,是沉重的压力与挑战,是高楼林立的都市里那一片狭窄的天空。

一些居港人士决定回到内地,重新拓展自己的事业与人生,这个现象背后,隐含着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香港,这颗被称为璀璨的“东方之珠”的国际大都会,是不是光芒不再?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少数内地居港人士事业发展中有些挫折,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于是,他们心中或开始萌生退意,想回到内地重新奋斗,这样的心情不难理解。同时,最近几年来,香港也的确充满挑战,尤其是去年以来,金融海啸冲击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难题种种,困扰着这座城市。但如果因此说香港的光芒已经褪色,却是不符合实情的。

昨天是7月1日,也正是香港回归12周年的纪念日。在庆祝香港回归12周年的酒会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强调,香港今年充满挑战,但回归后港人已克服了大小挑战,最重要的是有祖国作为强大的后盾,香港可迎难而上。

曾荫权的这个讲话,有鼓励人心之意,但也确实是实话。自1997年7月1日之后的12年里,香港经历了不少风雨的洗礼,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时至今日,香港各种优势仍在,香港精神未变。在全球经济遭遇冲击的大背景下,香港的特殊经济地位与“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仍然熠熠生辉。

我们目前正在面临的全球金融危机,被称为是自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始于华尔街,跟美国金融监管的缺陷密切相关,但这场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并非是对自由市场制度的否定。事实上,从香港的情况来看,这颗“东方之珠”之所以能够一次次挺过暗礁,渡过险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拥有开放的经济体制和对自由市场理念的尊重,其规章制度与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轻松接轨。

作为“全球最自由的市场经济体”,这个称号的背后,揭示的正是香港的优势。当然,香港不仅“自由”,更有法治传统。法治是香港过去赖以成功的要素,也是香港未来所系。香港法治的成就,不仅表现为法律制度的公平、透明、有效,更因为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为港人所崇尚。

还须看到,与自由市场和法治社会相适应,香港已经培育出一个相当成熟的公民社会。在这样一个公民社会体系当中,涌动着的是蓬勃的生命力。同时,港人尊重打拼,崇尚奋斗的香港精神,历经磨砺,丝毫不见褪色。如此,香港在遇到了不少困难的今天,自然是有条件“迎难而上”。

12年前,美国《时代》杂志曾经断言,“香港已死”,12年后,这个魔咒没有变成现实,而是成了笑谈。这首先要归功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同时,内地与香港的紧密合作,求取共赢,祖国成为香港“强大的后盾”,也是重要的原因。今天的香港,在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之时,如何与祖国内地加强更紧密的合作,提升合作的效率,也仍是一个关键命题。

很多人相信,内地与香港相互支持,大有共赢的空间,也有许多可为之处。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和专门机构可以逐渐建立并完善,在CEPA基础之上完善政策框架,消除各种制度障碍,便是必要之举;在服务业方面,内地与香港可以联手,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转移创造出的新机遇;在区域合作领域,粤、港、澳海陆空全面对接,正在加速融合。

谈及金融领域,此前有人曾担心,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被确定作为国家战略,可能影响到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进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属多虑。沪港两地在金融市场规模、产品多元化、国际化程度,以及参与者的专业水平等方面,都不在一个层次上。短期而言,难言竞争;长期来说,两地互补的意味也远大于竞争。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内地与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补充合作备忘录,将允许香港企业与上海、广州等试点城市的企业,以人民币作为贸易往来结算货币。显然,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平台,将会给香港金融业带来新的增长活力,巩固并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香港回归祖国12年,在时光隧道当中,算是弹指一挥间。在中央政府坚决“挺港”、“惠港”,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的鼓励之下,港人在困难面前,自会愈挫愈强,直面挑战。在内地与香港合作共赢的征途中,“东方之珠”的光芒依然璀璨。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社论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