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改革的迫切性越来越大
2009年05月25日 10:32经济观察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值此大学问题讨论,我们认为各方也要关注一下商学院的声音。在这个社会里,对商学院的怀疑从来没有停止过。它们收取了高昂的学费,到底为学员提供了什么教育?有人甚至认为,商学院根本称不上什么教学机构,它们只是一些新富阶层的俱乐部而已。

但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专业化管理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就要依靠商学院,在大学改革的版图上,理应补齐商学院这一角。本报记者在2005年到2007年之间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先生分几次做过一篇访谈,他对商学院的改革与发展颇多心得与建议,现节选其中一部分刊发。采访人仲伟志,原文未公开发表过。

问:现在回过头来看,你对光华管理学院这些年的发展做怎样的评价?

张维迎:应该说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一点我们自己和外界都能感受到。我们教员队伍的整体力量和年龄构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讲,在国内的商学院里面,我们的学术梯队、我们教员的整体素质是最好的。一些国外的访问学者来,在我们这里待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的教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教授在国际上也不断地发表论文,有些发表在最顶尖的杂志。还有一些资深的教授,他们研究的成就被国际上的一些杂志引证;或者某些国际上的机构,他们做的一些决策和报告也会引证我们的一些研究成就,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总体来看,在中国学术界——不说在国际学术界、在中国的商学院里面我们做的算是好的,但是我们仅仅是刚刚起步。也许是我的目标太大的缘故,我个人认为目前的状况还远远不能达到我们应该达到或者是希望达到的水平,所以我自己觉得压力非常大。我出席的各种场合比较多,也经常能感觉到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也非常高。坦率地讲,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达到社会上对我们的期望。

问:社会上的期望?能不能具体谈谈?

张维迎:比如说,我们在国内商界有些影响力,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经常去参加中国商界的一些大的活动,大家会经常提到光华管理学院,说明我们的名气也很大。但相对来讲,我们在商界知名度很高的教授还不够多。当然,我们的教授也有不少是商界知道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一些在学术上成就卓著的教授在商界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另外,像长江商学院,刚刚起步就推出一些很有影响力的教授,我们应该做得比人家好得多才是。现在的状况,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教授数量还比较少。

我经常面对一个很大的压力,比如说我们的MBA,我们的EMBA,招生时都需要开推介会,必须有大牌教授参与。大家都能看到,国外的商学院,不管是哈佛还是沃顿,现在都来中国搞推介活动。他们的推介活动,基本上就是院长来,再带一两个品牌教授,然后在报纸上杂志上登一个广告,很容易的就可以招来几百人听。来听的人其实有许多就是奔着这个教授来的,想要看看这个教授会讲些什么。如果他的题目非常有吸引力,他这个人的名气也很大,那么他就可以吸引来许多人,然后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他们的学院,吸引申请人。我把它叫做“实力营销”,也就是通过教授的风采展示学院的水平。那么回过头来想一下,我们的教授有多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用个人的名气来吸引听众呢?我们有一些这样的教授,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我自己感到压力大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现在还只能摊派在少数几位教授身上,搞得他们很累,我自己也经常要亲自出马。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学院有更多的有品牌的教授——比如说30位,我们一年举行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推介活动,每次出席的是不同的教授但有同样的吸引力,那么我们的影响力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总感觉到,在国内来讲,我们的影响力还是不够,特别是有个人品牌的教授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我们可以看看国内举行的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注意一下人家从我们这里邀请的教授去做演讲的究竟有多少。现在很多国际机构都在中国举行这样的会议,比如说世界经济论坛中国高峰会、Forbes、Fortune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完全是中国的,比如说中国企业家杂志、经济观察报等都在举行各种各样的论坛。我们的教授接受邀请的有多少,上台的又有多少?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学院里面是不是有眼高手低的问题呢?一般来说,社会上的许多研究,说实话我们是看不起的,我自己也是看不起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拿得出来我们自己看得起而商界又特别认可的东西来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就像幼苗一样正在成长,一定会不断有参天大树冒出来,但是有的时候市场和社会是没有那么多的耐心的。我们要怎么跟他们解释呢?跟他说你等五年等十年?这恐怕是不行的。因为现在中国商界对理论、对管理学大师的需求是特别大的,总会有人填补这个需求。那么这里面会有多少是我们的教授,我们脑袋里要有个数。

问:可我记得你曾经说过,你历来不主张教授整天在社会上抢占商机、依靠新闻媒体来制造社会影响力。

张维迎:是,这就要处理好AcademicReputation(学界的名誉)和SocialInfluence(社会影响力)的问题。学者首先必须把自己的AcademicReputation建立好,也就是说,你只有在同行内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公认才行。这是学术界行规,大家必须遵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如有些教授,不做严谨科学的研究,整天在外边跑,社会上名气很大,但是行内人不认。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教授。我们的教授一定要首先得到学界同行的认可,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声望。我们搞会计的,一定要在会计学界有好的名声;我们搞营销的,一定要在营销学界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就商学院的教授而言,仅仅在学术圈有名气是不够的,怎么把你的学院名誉转化为社会影响力这一点很重要。其实,很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有潜力变得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你花了几年的时间写一个论文,这个论文里面有一个很好的观点,为什么不把这个观点变成商界甚至普通大众都能理解的语言,然后在一个相对比较流行的地方或是杂志上发表呢?虽然在我们统计里面这样的文章不算成果,你不能在提职称的时候拿这个出来应付,但是这对你自己的价值还是很大的,就是让社会知道有你这个教授,你这个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而且同时还有一个好处,你具有这个影响力之后,再去搞调研找资料就容易多了。如果别人不知道你,谁愿意接待你,谁愿意跟你谈话?你在社会上有了名望之后,就有可能做到这一步:你去访问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老总和负责人很高兴愿意接待你;甚至,你打个电话那个老总就愿意来你的办公室。当然我知道这不是很容易的,但是你应该有这个目标。他知道你有名气,认可你了,跟你交谈就会感到非常的荣幸和骄傲,那他就愿意来你的办公室。所以,在做好研究的同时,适当地制造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是值得的。

问:这里就又牵扯到个人与机构的关系问题,要么店大欺客,要么客大欺店,怎么处理?

张维迎:跟上一个问题相关,这要处理好IndividualProduction(个体生产)和Teamwork(联合操作)的关系。传统上,学者是自由职业者,每个人都独立地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所以学者们都比较个人主义,交流多,但合作少。但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学者之间从事团队化生产,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出大成果。我们看到,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方面,合作的文章是越来越多了,单一作者的文章越来越少了。学者之间要合作,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不能太个人主义,不能太锱铢必较。合作的前提是教员之间充分的学术交流、社会交往,只有这样,相互之间才能理解,才能欣赏,才能有默契。所以我们的教员不能自个闷着头,不来办公室,也不参加学术活动。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单个人的简单加总。

问:商学院教授名气大了,就很容易到社会上赚钱。有时候,我们分不清他到企业中去做咨询,是为了做研究还是为了钱。

张维迎:光华管理学院这几年相对来讲,是不太主张教员做太多咨询的。我现在也仍然主张这样。我们也允许并鼓励教员做一定的咨询工作,因为它可以帮助你获得第一手的感觉,了解现实的管理问题,这样无论对你做研究还是教课都是有好处的。比如说,如果你要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果你为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做一个咨询项目,他们就会问你好多的问题,你就可以发现有些什么理论可以指导他们,或者说你本来没有方案,也许你就可以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包括在公司里面,兼职做一个独立董事,或者当个顾问,甚至做一个具体的项目,这些都是可以的。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咨询的目的是解剖麻雀,你解剖了之后,弄清楚这个原理了,对于你的学术研究、对于你的教学就有好处,那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迷失方向,解剖着解剖着就忘了本意了,整天都在杀麻雀赚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仍然要限制教员做咨询的时间、在企业服务的时间。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仲伟志 张维迎   编辑: 贾思玉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