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神州之路甬祥(下集)
2010年01月30日 20:56凤凰卫视 】 【打印共有评论0

回国十年之后,路甬祥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并在1997年,正式执掌中科院,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科学院院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亚洲“四小龙”瞬间遭遇重创,惊动了当时正在一隅努力打造“世界工厂”的中国。对于这场危机,中国经济界有诸多分析,有的将危机的缘由归为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有的则认为产业结构不能够太雷同。路甬祥带领的中科院也有自己的思考。

路甬祥:我们考虑啊,觉得产业结构雷同啊,可能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因为这个工业化时代,主要是制造业领先嘛,一个国家只靠制造的这个转移,只靠廉价劳动的生产,以后要长期维持竞争力是很困难,但是实际上欧美,日本等逐步都已在进行变革了,所以我们写的报告的名字就叫《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认为这对中国这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998年春,中科院提交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报告,被摆到了中央领导的案头,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报告上作了一个很长的批示。

路甬祥:江主席在春节期间,就作了一个很长的批示,认为科学院有一支队伍,有些想法,可以支持他们先走一步,真正搞出自己的创新体系来,我记得有一个尾巴说是,当时因为温家宝同志是在国务院办公厅书记处,当书记处联系科教线的,他说请温家宝同志找路甬祥同志谈一次

对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路甬祥记忆犹新。他告诉我说,后来与温家宝的那一次谈话中,温家宝建议中科院搞一个面向未来的知识创新工程提纲,并具体讲了八条要求,例如说,应该要分析形势,分析科学院的战略定位是什么,工作的重点是什么等等,甚至一些经费等方面的条件,也说可以提。而那之后不久,路甬祥果真就有了一次直接向高层领导提建议的机会。

路甬祥:后来朱总理当时也见了一次,朱总理一开头就说你科学院不能光搞短平快,你得要搞像国家长远的战略性的事,那我跟朱总理说,你这个话我非常之赞成啊,但是现在人均1.2万(元)的经费,它怎么能不去搞短平快?因为1.2万(元)真是开掉工资,解决好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就所剩无己了。那朱总理很敏锐了,说,那你的意思就是要加钱了,我说当然是啊。

路甬祥:后来还有一个插曲,当时还问,说你看提高到多少会比较能做战略性工作了呢?我说这样吧,就美国科学家拿到一块美金,中国科学家能不能给他一块人民币,我们就有信心跟他们PK,他说这个好啊,有个比例啊,他说美国科学家大概拿多少呢,拿到的科研经费人均大概是多少,我说大概12万到15万一年,当时就是这么个数,欧洲大概是10万到12万的样子,要低一点,那他说就按照这个基本框架考虑吧,来做吧,所以我体会到,中央的领导人啊,一个是他们很民主,听各方面的意见,只要意见是正确的,他们就采纳,另外一个他们对科技的理解,对创新的知识是真心实意的。

1998年,支持中科院先走一步、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布局全面铺开。知识创新工程当中,“百人计划”成了受益者。这个“百人计划”,其实是早在1994年中科院就已经启动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计划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以每人200万人民币的资助力度,吸引并且培养百余名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起初,专案的经费完全是来自中科院自己的科学事业费,因而,推动起来捉襟见肘。从1998年开始,财政部为“百人计划”提供了每年2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有了这一个助力,“百人计划”的目标就再也不是“百人”,而是“千人”了。

路甬祥:我记得北京的遗传发育所,当时的所长是现在的副院长李家洋,现在他也是院士了,他很真心诚意的吸引人才,因为新所是没有建起来,老所是比较陈旧又很分散,一部分实验室还是在板房里边,居然吸引了好几位很优秀的人才回来,而且他们还到国内其它的大学研究机构,条件,表观条件更好一点的地方去看了,结果还选择了遗传发育所,他认为遗传发育所的氛围好,团队合作好,另外遗传发育所研究工作很前沿。所以我不太赞成只用高薪来吸引人才,因为用高薪啊,高了还有更高嘛。

依托“百人计划”,中科院已经从海内外引入了大量科学家,并且效果卓著。2003年,在英国参观卡文迪许实验室时,发生的一件小事,让路甬祥又有了新的感悟。

被称为是“世界物理学发源地”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871年至今,已经培养了20多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1953年,实验室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生命之谜”被打开。

路甬祥:我到过(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他那个模型就是用自行车的钢丝作键的,然后呢一个一个球、经络球打了孔这么连接起来手工做出来的,问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说当时克里克和沃森这个研究团队你们给了他多少钱,那个主任也很坦诚,说,那个已经过去很多年我现在也不知道了,中午是有一位80几岁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是同时代的人,你可以问问他,中午那个老先生来了,这个我就问他同样的问题,他思考了一下说,大概就是65英镑左右吧,65英镑左右,他说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们的实验室主任,我们大家都相信,这个构建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模型,已经是接近了,已经是时候了,所以呢,把学物理的,学化学的,学生物的科学家,年轻科学家找在一起,让他们能够自由研究,这个结果他们就突破了,当然呢,他说也要感谢那个牛津大学,这个提供了,提供了一些X光,这个影像照片了,给他们可能有些启发。这些都说明啊,它的科学家的思维也是多样性的,所以我们科学院提倡的不是从外面要很多大师来,我们要把科学院这块土壤要能够已形成中,这块土壤里能够成长很多大师,能够成长很多领先人才的这块土壤。我觉得这个价值,比外面来移植几个大师不知道要高千万倍,这是我坚信不疑的。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解文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