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齐平:两岸论坛凸显大陆对台政策初显成效
2009年07月15日 07:56凤凰卫视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7月14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任韧:紧贴时事,现在开讲,各位好。随着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落幕,如何看待两岸发展未来的方向,显得越来越迫切了,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两岸是否应该共用一个终极的价值核心呢?本节《时事开讲》石齐平先生从国共论坛到两岸论坛,从两岸论坛到两岸对谈,从两岸对谈到民族复兴三个层面来解读两岸未来的发展。

石先生对于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您本人有什么样的观察和评论?

从“国共论坛—>“两岸论坛”

石齐平:我想媒体上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次论坛跟过去事件相比,有两个比较大的变化。那第一个就是论坛的重点从经贸转移到了文化,是以文化为核心,经贸为辅,这是第一次。那么第二个呢,也就是参加这个论坛的这些台湾的代表的多元性增加了,那么过去就是国共论坛,主要是国民党跟共产党,那么当然台湾方面还有亲民党跟新党。这次比较特殊的是有民进党的代表参加,也因此第一次我们可以看到国共论坛也把它,变了一个名字,叫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这个变化我觉得是蛮有突破性的意义的。

任韧:那么我们知道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他也说,他并不反对别人把他的这次这样一个大陆之行,称作是“毕业之旅”,也暗示说下一次不一定他会再次出现了,您是怎么评论的?

石齐平:因为我们都知道吴伯雄在今年的9月就要卸任了,那么马英九打算要自兼党主席,所以按照过去国共论坛,就是以后的国共论坛研延伸成两岸论坛的规格,理论上是应该由两党的领导人来代表参加的,所以吴伯雄是不是要会继续参加,那当然就存在着一些变数。

任韧:马英九当选党主席之后,会不会代表国民党参加这个本质上是国共论坛的一个平台呢?

石齐平:现在看起来时机好像不太成熟,如果说马英九不参加下一次的国共论坛的话,还是要办或者两岸论坛还是要办,那么极有可能是国民党副主席代表参加。如果是国民党副主席代表参加,那么这个国共论坛的规格,就要比现在所谓阶段性的国共论坛就要降格了。

任韧:您怎么看这一年多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包括对未来前景的看法?

石齐平:那么虽然说国共论坛将来可能会降格,但是整个两岸发展的趋势,走向一个比较更好的一个方向,这个形势已相当明朗了。你问到我究竟怎么看未来两岸新发展,我想从过去60年我们先简单做一个回顾。今年是2009年,那么换句话说1949年两岸分治之后到现在整整是60年,这60年里面两岸关系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有40年,那就是1949年到1988年,也就是蒋经国去世那一年,换句话说在台湾是两蒋执政的时期,在两蒋执政的时期,两岸关系可以做这样两个很清楚的定位。第一就是在“一中下”,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长期出现了一种对抗,或者对视,但是同时两岸之间互不往来,这是那40年。

第二阶段从1988年蒋经国死了以后,李登辉接蒋经国的位子之后到陈水扁卸任去年2008年为止,中间又差不多20年,那么这个20年是两岸,台湾方面是“去中国化”的情况之下,持续出现对视跟对立。但是两岸之间开始出现了单向的交流。到去年陈水扁卸任之后下台,到马英九上台,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这第三个阶段我把它看作是刚才讲的第一阶段是“一中”原则,第二个阶段是“去中国化”。

任韧:“去中国化”。

石齐平:第三个阶段我把它形容为“离中国化”或者叫做“脱中国化”之下的一个形势的发展,但是两岸的交流却出现了双向,这是大致上分成这三个阶段。

任韧:您能不能具体的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马英九执政之后的一年多来我们把它称之为是“离中国化”的这样一个阶段?

石齐平:我们知道在发展的脉络上,现在这个第三个阶段是延续了第二阶段延过来的,那么在第三个阶段里头有20年的时间是去中国化的,所以他这个过程他没有办法一下子切断。因此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台湾方面现在出现一种离中国化,跟去中国化的一种形势也完全可以理解的。

再说我们可以看到你看到马英九去年就职演说里面,他基本上应该说刻意的不去碰触我是中国人,或者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所以从这个就职演说里面你已经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离中国化”或者是一个“脱中国化”的一个概念。再举一个例子你今天如果去看台湾的媒体,不管是电视媒体或者是文字媒体,当我们在台湾提到,台湾跟大陆这样一个相提并论的时候呢,往往它现在变成台湾跟中国,那么这个现象在十几年前是极少极少的,那么把台湾跟中国,对岸中国对称,那实际上这就是“去中国化”一个概念,所以我们觉得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

任韧:所以看来两岸关系既有令人乐观的一面,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究竟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如何,下一节回来,我们继续来分析。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