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少民:央企退出房地产业,房价是否能降?
2010年03月23日 08:30人民网-观点频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3月18日,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央企地产业务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国资委表示,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还有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连日来,央企“地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资金之充裕、所拍土地溢价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就在3月15日,北京6宗土地拍卖共创出总成交金额143.5亿元的天价,诞生多个央企“地王”。中信地产以52.4亿竞得大兴亦庄住宅商业地块,成为2010年北京首个总价“地王”。当天上午,远洋地产以40.8亿总价、2.75万/平方米楼面价竞得北京崔各庄乡大望京村1号地,成为北京望京区域总价及单价双料“地王”,北京四环外区域首次楼面地价破2万元;世博宏业以17.6亿拍得北京海淀区一地块,折合楼面地价为28308元/平米,创今年北京楼面单价“地王”。

就在3月15日央企夺得多个“地王”之后,望京周围的二手房价迅速飙升,涨幅高达40%以上,一些民众认为还会有更多的“地王”诞生,惜售心理明显,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动荡。不少民众对房价持续上涨表示不满,认为央企在房价上涨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示范效应,应该尽快予以整顿规范。

有业内人士预计,新“地王”建成的销售单价至少达到每平方米4万以上,周围的房价将进入加速上升通道,北京房价的“3万元时代”很快就要来临。

央企动辄掏出几十亿元买地,可以看出它们“不差钱”,也说明它们认为房地产投资有利可图,并且是暴利,远比投资搞主业赚钱,所以才敢以这么高的溢价拿地。这折射出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不注重实体经济发展,而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上,导致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埋下隐忧。有学者认为,从土地市场的竞争热度看,地价居高不下,各行各业都想分享房地产的高利润,但土地供应有限,由此今年北京的房价也基本没有降价的可能。

一些学者和专家对央企拿地颇为关注,他们认为,这么多央企参与制造“地王”,国资委早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了。央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着稳定经济、惠及民生的重任,它们大举进入市场化比较充分的房地产领域,并追逐已经风险很高的暴利,在客观上推高了房价,造成民众不满,这显然已经背离了自身的定位,对其约束是必要的。

国资委行动迅速,积极回应民声,值得肯定,但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能否让房价降下来?无论是市场人士,还是普通民众,对此普遍存在疑虑。公认的原因有,一是78家央企所占的市场份额有限,不足以影响大局;二是政策落实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一些央企难免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三是房地产市场资金泛滥,政府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尽快收紧资金面供应。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已经陷入“越调控,房价越高”的怪圈。政府出台的调控政策固然严厉,但在开发商看来并无足够的震慑力。如今,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对房地产业下重手,地方政府多少有点投鼠忌器的味道,所以,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是上下同心铁腕调控,一切措施不过是纸上谈兵,房价也不可能回落。

让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真正的艰难险阻,还在后面。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快从多方着手,把宏观调控房价的大网织得密些、再密些。

诗人杜甫一生坎廪,但他忧心的不是个人的富贵荣辱,而是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不应只是天下寒士的呼吁,更应是为政者的自我期许。人们希望居者有其屋,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这一目标或许已经显得非常遥远,但无论是经济适用房,还是廉租房等等,政府要做的是,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铁腕展开宏观调控,满足人们基本的住房需求。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武少民   编辑: 郭刚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