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出相适应,医院的股份制改革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有多年医院工作经验、长期关注医药改革的人士,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各个地方抽出部分大医院(通常是三甲、三乙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且实行自然人控股。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 ,中国的医疗资源80%集中在城市,而城市医疗资源又绝大部分集中在三级医院。只有对大医院进行改革才能有效改变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中城市的病人对于“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深有体会。但这在现有医疗体制下没有解决的办法,收费百元以上的“特科门诊”既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也只能让极少数人受益。
其二,赢利性医院推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医院缺乏动力:公有制医院改为盈利性质将从多方面损害医院的利益却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对医院管理层来说,盈利与自身的收入关系不大,但拨款、批地、行政级别、遇到医疗纠纷时来自官方的支持等等都大受影响;对医务人员来说,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自由度等等都大受影响。
其三,如今大医院以“国家拨款不足”为理由大力拓展收费项目,相当程度上已经从“公益导向”变成了“利益导向”,所以多买设备、多做检查、偏好高价药、多进差价大的药成了必然选择。而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大医院近些年普遍强力扩张说明医院实际上是盈利的,并不存在“维持困难”的问题。私立医院在没有一分钱国家补贴的情况下能够大量涌现并得到发展,也部分说明“投入不足”之说难以成立。
其四,自然人控股的那些大医院将在医疗水平、服务态度、医药价格等多方面与公立大医院展开良性竞争:股份制医院医生有了高收入的保障,可以将时间与精力放在提高医术、诊疗病人上,加上院方严格管理,将首先杜绝药品回扣与红包现象、医生态度生冷、门诊诊疗时间短暂等等长期存在的“痼疾”。
其五,在全部大医院都是公立医院的情况下,政府的许多管理措施难以实行或实行到位,而市场化的益处又难以体现。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疗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发达国家也是通过“有管理的市场化”来体现医疗的特殊性并且避免市场化的不足。这一点值得中国借鉴。而改变国家既是医院的出资人又是管理者、公立大医院垄断大部分医疗市场的局面可能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综上所述,中国应当把大医院的相当一部分改制为股份制医院并实行自然人控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并克服现有大医院的痼疾。
11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薛力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