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内外兼修才能打破石油行业垄断
2009年11月03日 08:30上海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马红漫

民营油企举步维艰的现状已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近日表示,目前由于存在政策性障碍及行业垄断等问题,我国民营石化企业的发展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亟待政策“松绑”。

在政策指向的转变中,民营油企近十余年来感受到了由喜到悲的巨大落差。随着民营油企规模的渐次萎缩,石油领域“国进民退”特征日益显性化,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当引发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相应的政策改革及民营油企自身素质的提高,已成为时下一项重要课题。

不可否认,石油属于国家的战略物资,国有资本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利于确保其安全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将民营资本完全逐出石油流通领域。恰恰相反,适度民营资本的介入,有利于我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的多元化,改变我国原油、成品油进口中不合理的单一局面,进而促使我国降低进口石油成本,确保国内石油供应稳定、经济和安全,并让广大消费者最终受益。在这一方面,巴西石油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就是一个明证。在1997年以前,巴西的石油勘探开发业务由Petrobras公司独家垄断。这与当前我国现状颇为类似。1998年1月,巴西开始推行石油体制改革,取消国家石油公司的垄断权,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石油领域。在随后的十余年之间,巴西成品油市场活力倍增,石油产量和储量几乎都翻了一番,并且在2007年底由石油净进口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以此观之,我国石油领域“国进民退”现象亟待扭转。这其中,打破石油巨头对“油源”的垄断现状,当属改革的首要任务。只有民营企业获得了“油源”,就不需要再依附于垄断石油巨头,进而取得了业务经营的主动权。对此,政策层面一方面当根据实际情况,切实降低民营油企进入成品油批发市场的门槛,让它们有机会获得成品油“油源”;另一方面,还可以放行民营油企进入勘探开发环节,通过参股国有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等形式,开辟民营资本介入原油开发环节的渠道。如此一来,国家原油的开发力度将会得到强化,有利于国家的石油安全。

但需要提及的是,国内民营资本最终真的能够获得石油市场的鼎立地位,也需要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避免因自身障碍因素影响市场发展。其中的重点在于改变以往只是擅长于销售市场拓展的优势,转而培育和强化与石油勘探、批发等相匹配的业务能力。否则,仅仅凭借一定的资金积累和入市热情,是难以胜任打破石油垄断历史重任的。在这一方面,曾喧嚣一时的民营大型油企长联石油就是一个典型的警示案例。该企业于2005年6月29日高调成立,近50家民营企业入股,涉及资本约50亿元,并形成了集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炼油化工、石油商贸、石油物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石油产业链。当时许多民营企业对它寄予了厚望,认为凭借如此庞大的资本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长联石油极具与中石油、中石化相抗衡的潜力。但遗憾的是,长联石油的现实运作轨迹却与之背道而驰,在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便耗尽了当初的注册本金,且没有任何建树。其实,其运作失败的根源,还在于内部管理滞后。这其中,股东方利益诉求不一导致战略性运营方向不明朗是其主要症结。在松散联合的形式下,长联石油缺乏统一的经营主体和运营主体,虽然内部上中下游具备,却分布在全国各地且各自为政,客观上很难形成经营合力。由此,长联石油仍然像小型民营油企一样,面临缺人才、缺资金、缺油源、缺政策支持等困境。也正是基于长联石油败局的案例,尽管笔者一再呼吁国内石油市场应尽快全面向民营企业开放,但是如果开放之后的市场竞争结果不尽如人意,只会让反对石油业民营化的观点得到印证,反而不利于市场竞争开放的大趋势得以延续。

可见,为民营油企松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政策放行与民营油企夯实自身实力均是石油领域改革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内外兼修才能够让垄断行业的竞争开放善始善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红漫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