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浩
近日,温家宝总理在“东盟+3”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希望年内完成本区域内的外汇储备库的建立。这个主要由中日韩三方出资组建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如能最终完成,将标志着清迈协议签订近10年后,亚洲区域的财金(财政金融)大融合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2000年5月签订的清迈协议是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项“事后补救”。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老大日本曾希望牵头建立一个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亚洲货币基金,以筹集并为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提供相应的国际援助。亚洲货币基金最终未能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的反对,当然,这背后也有相当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原因。之后的几年中,经过各方博弈,作为“次优选择”出台的清迈协议,尽管有着相当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本质上来说,清迈协议仍然无法摆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质疑。
从协议本身来看,清迈协议属于一个双边的货币交换协议,主要由中日韩三国向各东盟国家提供货币交换协议,以备金融危机时使用。从下面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对清迈协议作一个更深的了解:首先,清迈协议不涉及成立一个实际运作机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它的可操作性和“常规性”就成为一个问题。第二,清迈协议最初规定,货币交换协议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介入,换句话说,受援国很可能要先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后,清迈协议才能“锦上添花”,这项条款的出台,本意是希望避免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评,但如此一来,清迈协议最多只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救计划的一项补充而已。当然,此项条款后来经过修订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已经被渐渐削弱。第三,由于清迈协议由若干个双边协议构成,并不涉及多边协议,由于协议全部是“1对1”,援助国直接向受援国提供货币交换,也就不存在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的问题。“双边化”同时也存在着谈判成本高、容易将风险向援助国传递等问题。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清迈协议的“多边化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在中日韩三国同意出资组建区域外汇储备基金后,“多边化”存在的技术问题已经得到了部分解决,未来在“集体决策协调机制”方面的实质性推进,将为“多边化”的真正实现扫清障碍。
中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积极推进与东盟各国的财金关系,并积极推动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为清迈协议的真正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在亚洲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各国对中国的信任度的逐步建立,也是清迈协议能够真正走向“多边化”的重要保障。在清迈协议的基础上,中国也开始倡导建立亚洲统一的债券市场,由于能够起到“风险减压阀”和“金融市场备用胎”的作用,亚洲债券市场的建立,将成为亚洲各国管控金融风险重要工具,而中国已经投身到亚洲债券基金的建设当中——这项基金将为亚洲债券市场提供重要的参照标准。
当然,亚洲国家的财金大融合,仍然任重而道远。亚洲各国多样性的客观存在,本身就制约着亚洲金融一体化的实现,在这个背景下,“亚洲货币单位”这个“类欧元”货币的构想,几乎是不可企及。然而,在中国推动下的亚洲财金融合之势,已在本区域外汇储备库渐行渐近、清迈协议迈向实质化的过程中,显露出清晰的轮廓来。(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硕士)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周浩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