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支持常州房改新政
2009年10月23日 08:33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放弃大规模经济适用房,主打公共租赁房——正在展开试点的常州房改新政,尽管为其欢呼为时尚早,但其大胆的尝试,却无疑为当前盘根错节、一团乱麻的住房困局,提供了求得解脱的思路。(《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22日)从根本而言,常州试点实际回归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常识: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二次房改”已经被证明是一个鸡鸭不同嗓的乌龙,但其引起如此之大的波澜,则雄辩地表明,当前中国的地产市场,无法满足差别巨大的消费人群的口味。而其本质差异,套用一个熟悉的句式——低效、简单的住房供应方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存在巨大的矛盾。

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显然,单纯依靠住房市场化不是明智之举。中国目前的房价之所以如此之高、如此坚挺,根本原因在于巨大的需求远未释放完毕。收入与房价的差距,使得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往好里说,是个美好愿景,往坏里说,则是对消费者的过度剥夺。而这种情况不仅加剧社会对立,也让市场化改革成为替罪羊。

坚持市场化改革,实际早已不是动摇还是不动摇的问题。正如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所说,目前全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达到了7.5亿平方米,平均每户家庭住房面积每年就提高1平方米,这正是房地产市场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但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绝不意味着回避政府应尽的责任。

而之于房地产市场,政府的责任就在于其保障兜底功能。经济适用房曾作为政府保障的主要体现,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其弊端愈发凸显。最大的问题无外乎在于,脚跨政府与市场两个领域,既易权力寻租,又带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既妨碍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变现,又使得政府保障功能难以为继。笔者认为,经适房即使不会退市,也不宜再作为加大投入的主要方向,就保障性住房而言,经适房只会是个财政无底洞,其保障功能是静态的,无法反映被保障对象的经济状况变化。

常州正试点的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的改革,关键在于建立了一种动态的运行机制,在保障的同时引入了退出程序,从而使得保障性住房体制体现出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制约。而尤为要者在于,政府手中运作的房源打开了社会融资的新空间,这对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性住房市场显然有很大吸引力。当然,资金如何运作以及如何监管,也会成为另一个严峻的课题。

从目前分析,由政府保障和市场提供的两极提供模式,转变为政府保障、政府支持和市场提供的三极住房提供模式,估计会成为今后政策试点的路径,这可以让政府从经适房这样左右都招致非议的市场买卖中脱身,专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真正担负起为弱势人群兜底的政府职责。

北京 徐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徐冰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