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成IPO主角市场面临大考
2009年07月06日 11:26上海商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社评

提要 此前三家中小板公司IPO重启小试牛刀,并未对市场掀起波澜。当主板市场的IPO拉开重启序幕之时,才是真正检验市场、管理层及央企上市公司表现之际。

随着四川成渝A股的招股公告于今日正式发布,中国股市主板市场的IPO终于拉开重启序幕。在此之前,由于已经发行的公司都是中小板公司,流通规模很小,相对于市场资金的消化能力而言非常有限,因此,A股市场对此并没有理会,大盘甚至在这段时间里成功地突破并站稳了3000点大关。这给人造成了一种感觉,似乎IPO对于股票市场的利空作用已经消退。

四川成渝的推出,表明IPO重启已经不再停留于中小板市场的“小打小闹”。相比于我国股票市场一些拟议中的产品的推出,对于此次IPO重启,管理层一反以往的拖拉作风,从向市场征求意见到正式推出,只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由此也可看出,长时间的IPO暂停,已经让一些对于发行股票有强烈冲动的企业忍不住,在金融危机肆虐、需要股票市场为经济复苏作出贡献的背景下,IPO重启已经难以再议而不决。但是,从管理层先推出几家流通规模较小股票的做法来看,管理层对于重启IPO显然抱有十分谨慎的态度。去年出现的股市暴跌,其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溢出市场之外,尽管现在市场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管理层显然不希望因为IPO的重启而把市场拖回到一年前的状态之中。即使是此次推出的四川成渝,论其流通规模来说,依然不能与市场传说的中国建筑等“中字头”大盘股相比,它仍然是管理层向市场释放的一种试探。

但是,“中字头”大盘股总要进入市场,这其实也是此次IPO重启的真正要义所在,它也形成了对市场的严峻考验。我国的股票市场在长期的实践中,一直是配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早期曾经积极地服务于一些地方的企业改革,发行企业的目的更多的是利用募集到的资金来解困,这导致一大批资质低下的企业轻易地进入了市场。最近几年,我国央企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股票市场又当然地成为央企融资的工具,这一潮流甚至迫使市场管理部门不得不放弃股改起步时暂停发行新股的承诺,为央企的IPO腾出空间。但事实已经证明,这些体量庞大的央企在进入市场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尽管市场的低迷使央企不得不推迟IPO,但它们在此方面的冲动并没有丝毫减少。现在,当IPO重启的时候,如何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对其IPO进行有序安排,市场无疑正面临大考。这种大考不仅是市场管理部门的,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发行新股的央企所必须认真考虑的。

我国的现行行政体制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管理有一个不同于外围市场的鲜明的“中国特色”,市场管理部门可以对地方上市公司严格按照进行监管,但对于“中字头”企业的监管则流于空泛,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要顺利推进央企的IPO,不仅需要市场管理部门严格把关,更需要央企充分尊重股票市场的整体利益,严格按照有关证券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央企从一个带有行政色彩的企业变身为上市公司,不仅仅体现在可以利用市场募集到资金,更需要在公司治理上进行转变。

让我们感到一点欣慰的是,日前,国资委接连发出三个文件,对国有股股东的行为进行规范,这不仅是对已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股东的要求,更应该是对准备上市央企的要求。由此延伸开去,央企IPO首先要做到尊重市场、尊重投资者,要在这方面成为所有上市公司的表率,让投资者通过对央企的投资得到实惠。只有这样,央企的IPO才不会成为让投资者害怕的圈钱行为,中国股市所面对的这场大考才能顺利交卷。

市场资金   IPO   成渝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