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做房奴的人们,趴下还是起来
2009年07月06日 07:43红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房子匍匐在地,业主被房贷套牢为奴的日子仍要继续。上海塌楼购房者的还贷责任难以免除。银行人士认为,“虽然客户也是受害者,不过这不影响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抵押物不存在了,但仍可追索借款者的其他财产。”(7月4日《成都商报》)

房子漏洞百出,业主被产权套牢为奴的日子仍在延续。2002年,湖北麻城启动商住两用建材商贸城,时至今日,该工程没有经过消防、防震、防雷、环保等多个部门的验收。开发商炮制出虚假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后,这里的三百多户业主,居然莫名其妙拿到市政府颁发的“山寨版”房产证(7月4日《楚天都市报》)。

同是为奴,两者同病相怜,但也不可同日而语。上海业主的遭遇证明,楼房预售制度的弊端初露端倪。运作期房的经验源自香港已故实业家霍英东先生首创的“卖楼花”,传至内地至今已有走样的嫌疑。在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期房买卖对于地产商回笼资金有积极意义,但前提是地产商利用消费者的贷款盖起来的房子能够如期交付并质量达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故,便如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效应,最终到了消费者环节,最坏的结果还不是烫手的山芋,而是房财两空。

上海业主遭遇的便是最惨烈的结局。银行死咬住贷款客户不放,开放商则可能将责任推给施工方,施工方有无能力偿还损失颇有变数。互相推诿的结果就是强者手段娴熟地互相踢皮球,弱者在角落里顾影自怜暗自垂泪。要改变交易双方不对等的现状,除了提倡现房交易,相关环节引导保险业介入值得探索。

而不论是麻城业主的烫手的山芋还是上海业主的房财两空,其背后都显露出权力张牙舞爪无处不在的狰狞面孔。上海方面玩弄的是官员入股闷声发财的伎俩,麻城方面是“有关部门和领导以违法行政行为替开发商‘擦屁股’”,皆易引发联想,这种联想乃至可以预期的事实都会让楼市的公信力深度受伤。种种迹象表明,因为权力的渗入和官商勾结的常态与疯狂,房地产这座民生之舟“有可能遭遇到该产业出现以来最大的倾覆风险”。

自上世纪末房改以来,房地产市场一直是经济形势的重要参照物;金融危机爆发后,商品房的价位波动与交易频率,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经济能否全面复苏的成色。在这样一个关键关口,如何矫正7万多家开发商的参差不齐,并痛下决心用制度利剑斩断灰色的利益链条,事关重大。而对于业主而言,趴下还是起来,显然不是单方能够选择的决定。一场力量悬殊的博弈,理论上不应存在长久。 (李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欣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