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振华:加大对慈善组织的财政支持非常必要
2009年06月04日 07:36新闻晨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作者:苏振华

民政部发布消息称,今年将推动各省慈善组织和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儿童大病救助基金,专门针对贫困家庭重大疾病儿童进行救助,各级政府将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慈善机构,以更大范围地救助大病儿童。

救助困难家庭,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目前以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履行这一职能,仅在一些城市有所尝试,此次从中央和省级政府层面,系统地向民间组织注入资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重大创新,也是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要举措。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公共服务提供相对滞后,比如全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建立。提高公共服务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将是我国未来中长期必须面对的最重大的问题。目前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供给的总量不足、产品结构上不能满足民众多元化的需求;其二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过于单一化,多年来一直由政府充当唯一的供给主体。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面对民众形形色色的个性化需求,如果仅仅以政府作为服务的唯一供给方,当然是会出现“政府失灵”的。应对民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应该相应地建立多元化的供给机制。

非政府组织就是这种多元供给机制中最重要的主体。西方1970年代以来行政改革经验表明,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职能必须相应变化,政府应该把更多职能以多种形式下放给社会中的民间组织来承担。毫无疑问,政府对社会发展负有主要责任,但政府只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非营利组织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对社会的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民间组织发展迅猛,数量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间组织38.1万个,其中基金会1369个。这些年来,民间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显著,比如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我国的各种非营利组织和民间的志愿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瞩目,甚至有媒体将2008年称之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元年。

但相比于国际社会,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还比较落后。美国学者萨拉蒙对36个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为5.3%。但我国2007年民间组织总支出是900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仅为0.003%。制约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原因非常多,如相应的法律体系亟待改进和完善、政府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等。除却这些体制性因素,民间组织面临的困境还表现在发展经费短缺、人力资源水平偏低、自身治理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其中经费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让民间组织更多地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必须让其获得足够的运作经费,使其具有相应的服务供给能力。一般来说,民间组织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支持、慈善收入和提供服务的收费收入。萨拉蒙的研究表明,在10个先发国家,政府支持是民间组织收入的最大来源。而我国目前社会慈善捐赠风气尚不浓厚,政府支持的经费非常有限,尚未形成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运作机制,导致我国民间组织经费严重不足。加大对慈善组织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非常必要。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苏振华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