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邢理建:大势所趋的政务透明化
2009年10月31日 07:45上海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邢理建

广州市财政局前些天不经意间做了件被舆论赞许为具有破冰意义的“大事”,把全市百余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账本”拿到网络上见阳光。由是,部门预算、阳光财政、信息公开、知情权、监督权等涉及政务公开和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一系列关键词,再度成为近期持续的“热词”。

这件好事是广州财政局回应一个名为“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团队”提交的申请而作出的迅即应答。国庆长假后,这个志愿者团队同时向8座城市(区)的财政局提出了相同申请,其中包括向上海市财政局的申请,但除广州迅即在网上公布“账本”之外,其他城市(区),要么不予理睬,要么回答“不予公开”。10月26日《人民日报》政治版在报道广州破冰之举时,不经意地“点”到了上海。

我们注意到,仅仅事隔短短三天,上海立即就“被点名”作出快捷而坦诚的回应。29日市政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专门介绍上海财政公开的相关情况,并借此向市民、本市各界包括国内外舆论作出承诺:“上海将进一步增强财政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全力打造‘阳光财政’,积极探索政府部门预算公开的方式、范围和形式。”

眼下,国家已颁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市则于2006年率先在省一级颁行《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换句话讲,公开政务信息之建规立章,上海已位列“国内第一方阵”。而在操作实践上,依据中央的“条例”和本市的“规定”,上海市财政局已主动公开了预决算报告,公开了各类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内容、范围、对象及收费主体和收费依据,公开了一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此外,在本市的区一级,同类或相似的“账本”公开尝试也已逐步推行。

从广义政务公开到具体的譬如财政公开,注定是一个渐进式历史过程,过程受制于“官念”转变、习惯养成、配套改革的跟进。仅涉及财政公开的配套改革——之所以以往常常呈现为“挤牙膏”,很大原因是财政资金或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甚至用错了地方,假如公开,意味着面对舆论的质疑很难招架。而且,资金不规范使用涉及许多具体部门,而舆论质疑首当其冲的承受者却是财政部门,因而,面对包括日常监督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不到位或长期缺失的现状,“挤牙膏”本身也有无奈的一面。

只就财政公开一项,法律法规“政出多门”,也为“挤牙膏”提供了遁词和“缓冲地带”。财政公开乃宪法原则之一,但具体操作则涉及国家层级的《预算法》、《监督法》、《保密法》、“条例”以及地方层级的“规定”等等法律、法规的互相打架和彼此冲突。此外,中央或地方的部门规章涉及财政公开的表述与法律法规也不配套,如是,具体操作时各取所需势所难免。

无论狭义“公开”还是广义“公开”,“官念”、习惯、政出多门等眼下看似无奈或情有可原的各种有形无形的阻力,最终都会在时代大势的裹挟和推动下逐步消融,最终达致公开是惯例,保密乃特例。上海本次就部门“账本”是否公开“被点名”所作的快捷而坦诚的应答,应当成为本市其他公权部门的一个“惯例”——显而易见,面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之历史进程,面对国家和社会急剧转型,日后围绕政务公开的质疑和诉求会越来越密集,要求接受监督的声音会一波强于一波,回应民有所呼,上海要继续创新认识论和方法论。(作者系上海财经评论作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解文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