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马红漫:期待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2009年05月07日 08:11华商网-华商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社会各界关注的收入分配调整问题,已完成了政策拟定过程,开始进入到政策审议的阶段。据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透露,目前由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撰写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意见,已经提交到国务院审议(5月6日《第一财经日报》)。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收入分配的调整是核心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实施难度的问题,但以中国经济发展而言,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必须破题的时刻。

谈及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分析和论述都会指向消费内需,这一点早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

国内消费能力不足由来已久,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靠老百姓的“有钱可花、有钱敢花”。以前有观点认为,问题出在“有钱不敢花”。然而,深入的调查却显示,问题的真正根源并非如此,尽管国内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但是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失衡问题却制约住“有钱可花”。

近些年来居民消费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逐年降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消费占GDP的比重出现迅速下降,从过去接近60%的水平逐渐降低,到2007年居民消费率仅为35.4%,这一水平比发达国家低了30个百分点,也达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低点。

数据虽然枯燥,却清楚表明了当下社会经济分配结构状况,那就是,以居民收入为基础的消费需求根基非常薄弱,反观之,财政和企业则占据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大头。正因此,后两者所擅长的投资才会成为社会需求的主导,但同时也进一步制约了居民收入所占比重的提高,成为一个恶性的循环。

相关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可谓是必须推进的改革措施,尽管目前外界尚无法得知相关政策的详情,但笔者还是建议不能够让收入调整政策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应景之举,而应借此实现立足于长期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样的政策海外不乏先例,最成功的例子在日本。1960年,日本政府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这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转折点。计划实施的成果非常明显,到1967年日本的实际国民收入就增加了一倍,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而在国内,内需不足的问题并非始于今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是宏观调控的重点,但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当下内需增长乏力的具体问题所在,实现国民财富收入分配结构改革的关键就在于重新构建财政、企业、居民三者间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政策思路的关键在于,要把“藏富于民”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彻底扭转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问题。具体的方法就是要实施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有效的减税措施,实现国民财富由财政向居民的转化。在企业内部,则要增强员工的利益话语权力,避免资本过度侵占劳动力报酬分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些思想与原则并不困难,难的是打破既有相关利益群体的话语垄断权力。比如个税起征点提高问题,尽管各界早有期待,但是相关财政方面人士却态度坚决地予以反对。企业内部财富分配也是如此,立足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新《劳动合同法》从拟定之初就备受诘难,实施之后又多次遭遇变相违法,强迫职工方主动放弃无期限合同的现象屡屡出现。

因此,收入调整政策的执行落实要比拟议困难得多,能否打破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还需要调控部门的政策智慧与实施力度。究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能否就此取得质的突破,现实的考验已经摆在了面前,不妨让我们共同期待。 (马红漫 资深财经评论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马红漫   编辑: 贾思玉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