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弃考之殇,殇在何处?
2009年03月29日 07:44南方都市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据称,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3月28日《重庆晚报》)

放弃高考,本身无对错,一见对于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报道就激愤地站出来表达反对的意见,本身就是一种善意的狭隘和片面。农村孩子非自愿弃考固然让人心生悲意,城里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被迫弃考也一样让人揪心。但城乡差距的现状,注定了农村孩子的弃考数远远大于城市。

几年前一名网络写手的“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曾引起巨大的反响。农村孩子要得到相同的机会和待遇就要付出比城里孩子多数倍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得其中的五味杂陈。2000年笔者生活的小村庄出了3个考上重点大学的高中生,一个家庭实在拿不起5000元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本费还没有算),去了深圳打工;一个倒是去了安徽的一个高校读书,但2004年毕业的时候,学费欠账太严重,学校扣了他的毕业证;还有一个拿着七拼八凑的学费,勉强维持了下来,也曾经在是否辍学的抉择上徘徊了很久,这个人就是我。

2000年三个人的遭遇,家庭的异常窘迫,让村里的许多大人痛下了决心,绝了孩子的大学之路。可以说,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愿意主动辍学的,面对教育资源的匮乏,老师上课质量达不到可以自己钻研,没有视听设备就从学校的大喇叭广播听几句。但是,他们无力面对的就是经济上的匮乏。从这个方面来说,与其高考后握着通知书全家悲伤地放弃,还不如不参加高考。

重庆万名高中毕业生弃考事件,有专家解读为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导致上学无用论,也有专家认为是这几年教育改革造成对于农村孩子高考的不利局面使然。这些因素或许存在,但是,这些解释在现实面前恐怕站不住脚,知识无用论的消极影响对于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是一样的几率,至于后者,农村的孩子在高考面前的适应力绝不像专家所认为的那般脆弱。

以农村孩子为主体的弃考之殇,殇在何处?或许,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的一句话是最合理的解释———“我自己就知道,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何祖永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何祖永   编辑: 马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