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今年定下的主题是“消费与发展”,而中消协将消费者权益活动的维权重点选定为“挑战行业潜规则”。应该承认,重点的选择确实具有针对性。通过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及年初爆发的蒙牛特仑苏风波等,我们见识了暗藏在商品生产、销售和监督诸环节的潜规则。潜规则害人几成定律。但问题是,由谁来挑战行业潜规则呢?主语空缺,“挑战说”难免凌空蹈虚。
生产领域的潜规则由制造商发明,并精密地执行于万千种类的商品中,若要由生产商来挑战行业潜规则,显然是与虎谋皮。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原副部长张宝文即指出,添加三聚氰胺,毒源之一是牛站。它们怎么可能拒加三聚氰胺呢?已经破产的三鹿公司早已掌握问题奶粉信息,秘而不宣是习惯性举动。完全无法想象让他们自己反对自己。在他们看来,消费者权益很可能是笑柄。
由于厂家掌握着最不为外人知道的信息,垄断着关系消费者权益的技术、公关甚至是欺诈等资源优势,令生产者与购买者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种种潜规则都是以取消消费者权益为前提的。然而,食品安全关涉的是人的基本生命安全。
其次,我们假定由监管部门来挑战行业潜规则。这些监管部门不可谓不多,他们在理论上分布于原料、制造、销售全过程,施行分段监管、分工协作。它们是消费者权益的法定保护者。可我们不能仅听其言,更要察其行。例如食品安全事件中受到最多指责的质检部门。在日前结束的两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说,总局早知道不法分子往牛奶里添加各种东西,但不知道是三聚氰胺。
这些人的坦诚令人惊讶,原来监管者洞若观火,早知潜规则流行,可为何非要等到发生重大危害后才表现得像个明白人?都知道,又都假装不知道,任由不作为泛滥。质检制度正在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质疑声势,制度审视及改良远未完成。让监管者承担挑战任务,除了要取得消费者信任外,恐怕需要自身做出更多的行动显示诚意和能力。
最后,我们假定由消费者来挑战行业潜规则。这会遇到什么,想必消费者都清楚。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们很难寻求自保的力量。在厂商和监管者的眼里,消费者似乎永远是“不明真相的群众”,需要上帝来引导,否则就会盲动。消费者权益受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诉诸法律,可某些事例显示,恰恰是法律之门最先关闭。三鹿事件中出现放开司法诉讼的呼吁印证了这点。
潜规则密布于与消费有关的各个环节,形成潜规则网。挑战潜规则,就等于和所有领域的所有不良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斗争。这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确实无比艰难,因为对潜规则的掩饰和修饰也成了潜规则———你要严惩不法厂商,有人就抬出保护民族产业的大旗;你若追问奶粉标准为啥陈旧,论者就说不能追究无限责任;你若寄望司法独立、公正处理,又有论调说事关稳定大局,不能说太细。
消费者权益不是一个虚假的概念,但它在现实情境中的幻灭也是常有的事。我们除了能感受到它受损外,很难证明权益本身完整地存在过。面对种类繁多的潜规则,主事者从来不缺乏辩解不前进的理由,唯独少人关心消费者权益节节后退的疗救问题。一些人似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任由这种退步发生。消费者几乎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多余人物,这让挑战潜规则的号召显得尴尬。
我们绝非是存心从负面立场来解读消费者权益,我们的担忧其实很正面也很积极:假如挑战潜规则的主语一直空置,那些本该为消费者负责的人再三隐身,或者现实的作为无法取信于民意及法定责任,不仅会继续造成消费者权益的流失,更会给产业蒙尘、政府公信力下降、司法正义蒙羞。这些后果都曾被当作揭露潜规则的辩护词,却不知它们同样是真正的代价,不修补很难保全。
作者:
南方都市报
编辑:
贾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