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灾后亟待全面重建卫生防疫体系
2008年05月27日 09:04红网 】 【打印

截至5月26日8时,卫生部累计派出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伍3655人,全部在“5.12”地震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灾区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截至5月25日晚,来自全国各地及四川本省的防疫人员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5月26日中国政府网)

大灾过后的防疫形势,这直接关系灾区民众和救援重建人员的健康、心理稳定性,从而很大程度上决定灾区社会稳定和家园重建、抵御次生灾害的秩序。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伍,在灾区进行水源消毒并宣传饮水卫生,对各种接触物污染物进行消毒杀菌并教会群众科学处理垃圾,为当地民众注射疾病疫苗并隔离染病者。包括卫生防疫人员在内的抗震救灾救援队伍,他们自震灾至今两周内的奋勇拼搏,已然阶段性的打破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规律,极大的稳定了灾区民众的情绪。我们在悲痛伤怀、唏嘘感慨之余不能不对他们抱有至诚的敬意。

这次由卫生部派出的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伍,选调自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医疗资源丰沛的地区,一方面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另一方面却透析出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以川甘陕震区为代表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优质医疗、社会保障资源的匮乏。在灾难发生后、外界救援队伍到达前,许多受灾地区全然缺乏自救资源和能力,大量被埋、受伤民众境况遭遇雪上加霜。要注意到,此次受灾惨重的汶川、什邡、绵竹等地,属四川省内相对富庶区域,尚存在这方面严重的问题,更不用提国内中西部那些自然条件更差、经济发展更落后、民众居住条件更糟糕的地方。

很显然,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民众决不是必须等到突发事件或灾害才有权利“享有”优质医疗资源以及其他保障措施。更何况,大批选调全国各地的抗震救灾卫生防疫人员,是国家救急行为的体现,包括京沪穗在内,没有哪个被选调地存在医疗资源过剩的情况,抽调、支援手段不是长久之计。然而,防疫、医疗、卫生、健康,这四者都带有长期性,马虎不得,不能靠“应急”支撑下去。

中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发挥“重建”、“加强”、“夯实”的主题词,但事实上随着激进市场化、急速地方化改革,再加之困难重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因素,这套体系的覆盖面和覆盖水平并不值得人们乐观。

近年来媒体大量报道了部分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卫生保健、卫生防疫等领域触目惊心的现状。农村农民、城市低收入者因为贫困,在日常疾病面前尚且无奈,更无法抵御危急的疫情,在这种状况下,任凭外界耐心的一百遍一千遍宣讲饮水、食物卫生和消毒常识,也只能构成一种“错位”的好心。尽管SARS风波、“猪链球病”等数次疫情一再提示残酷的现实,犹如一遍遍撕裂伤口的结痂,然而疫病、灾情一过,我们总是那么轻易的忘掉痛楚,总体投入不足、配套政策缺失,没有形成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卫生保健、卫生防疫领域的整体化政策。

如前所述,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感谢国家卫生部、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伍对灾区防疫做出的所有努力,但更希望汶川、青川等灾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民众,在灾害过后都能享受到像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伍那样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国家对该领域投入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包括改善各地区基层的医疗设备条件,包括完善针对农村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医疗保障网络,包括设定更合理、更优惠的卫生防疫人才培养计划。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郑渝川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