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灾后重建为机制创新提供了实验场
2008年05月27日 08:50新京报 】 【打印

要在临时的“帐篷社会”中迅速建立自治组织,把新的规划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开放、透明以及多主体参与的机制,明确责任。在重建过程中,要用制度来保护灾难焕发出来的良知与责任。

随着救援工作的逐渐结束,灾区工作的重心开始向重建转移。建设新家园,既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生者的期待。作为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重建也等待着新的奇迹发生,而奇迹的创造主体,将是经历了地震考验的民众以及当地各级政府。

在重建的过程中,以下四点需要尽早筹划、科学部署。

首先,在临时的“帐篷社会”中要迅速建立自治组织。人口的伤亡和迁移,对各级组织产生了巨大冲击,原来的组织体系或者被破坏,或者失去了正常运行能力。目前,正式组织正在恢复,并且承担起灾区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诸多灾民临时安置区如何管理,仍是一个很大问题。这些安置区并不是原来组织的整体迁移,而是不同乡镇村落居民的混居。

因此,要在这些临时的“帐篷社会”中迅速建立起自治组织,通过正式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的支持来进行自我管理。这些管理包括本社区重要信息的收集和上报,救灾物资的领取和发放,避难区环境的维护,相互心理帮助等。这些自治组织内部要有分工,对专门事情专人负责。至于管理者,既可以由原来有管理经验的干部担任,也可以由外来的志愿者担任。由于临时安置区将与正在新建的临时居住区结合,所以,这些自治组织框架将有助于后者的建设。

其次,要认真规划。重建意味着新生。目前,灾区政府正在积极规划新城,但有三个问题特别值得重视。一是新的规划要速度服从质量,不能为了赶时间、交任务,忽视了规划的质量。地震后,当地的地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长期开发的区域或者消失了,或者无法继续利用,必须全面测绘,科学分析。二是要把新的规划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既重视规划的长期性,也要考虑到包括安全标准在内的各种内容,严格执行。三是要把规划延伸到乡镇和村庄。由于地形的原因,震区的乡镇和村庄分散。除了要加强中心乡镇的规划,也要帮助地处偏远的乡镇和村庄科学规划,不留规划死角。

第三,要完善开放、透明以及多主体参与的机制。重建是资源动员和利用的过程,完善的机制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动员与合理利用。开放、透明以及多主体参与,是这次灾难救援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在重建过程中,要继续坚持这种合作机制,并有效发挥企业和公民社会的作用。比如,可以委托救灾中表现好、有能力的公民社会组织,管理某些援建资金和资源,既扶持了它们的成长,也可以形成组织间的良性竞争。再比如,在救灾资金的发放上可以使用“参与式预算”,既提高预算实行的透明度,也能把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事实上,重建为许多创新性机制提供了实验场。

最后,要明确责任。良知是责任的基础。灾难中,人们相互扶助,既让人感动,更唤起了人们心底里久违的东西。良知和责任正是其中的精华。在重建过程中,要用制度来保护灾难焕发出来的良知与责任。当地政府官员要认真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责,相关的利益主体要承担其应尽的公共责任。避免重建成为某些个人、部门谋取自身利益的新领域,更不要让灾难中焕发出来的良知与信任被玷污和侵蚀。“多难兴邦”不仅由于灾难在一瞬间唤醒了良知,更在于良知的苏醒带来了制度的涅槃。□杨雪冬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杨雪冬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