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希拉里“抱怨”与奥巴马“得宠”
2008年03月20日 09:27解放网-解放日报 】 【打印

美国总统预选风云变幻莫测,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面临对手奥巴马连胜12州“像龙卷风一样”把选票“吸入荷包”而处境岌岌可危。3月4日,希拉里虽扳回3州,绝处逢生,但仍处在背水一战的悬崖上,前景依然难料。

为什么奥巴马在“超级星期二”中能连胜对手?希拉里抱怨新闻媒体对她“不够友善”而对奥巴马却“青睐有加”。传媒不仅让奥巴马“搭免费车”,有关奥巴马的正面消息高达81%,希拉里却只有51%,有关前总统克林顿的报道竟70%为负面。希拉里的抱怨事出有因。美国是世界上新闻媒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美国约有1700种日报,7000种以上的其他报纸,1.9万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总统竞选时,有1亿以上的美国人观看电视。估计每天美国人要购买6300万份报纸。电视已越来越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导因素”。

为什么最近一些美国新闻媒体会厚奥而薄希呢?这与新闻媒体的运作动机与手段是分不开的。美国学者认为新闻媒体“往往将总统的预选当作‘赛马’,把公众的注意力奖励给那种最上镜和最善吊胃口的候选人。”奥巴马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政坛新秀,是媒体上的新面孔,又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帅哥”,不少专家看好奥巴马这匹黑马,他自然成了“最上镜和最善吊胃口”的了。而年逾60的政坛“老手”希拉里曾是风靡一时的“第一夫人”,是媒体的老相识缺少新鲜感,加上她那“铁娘子”硬派形象在其他国家可能是赢得选票的优点,但在美国却成了她失分的因素。最近《纽约时报》用计算机网络专家的术语形容他们两人:奥巴马像是年轻、时尚的象征———苹果计算机的Mac,而希拉里则是代表传统的PC。新闻媒体在运作中态度“变化无常”难以捉摸:对于它们心目中的英雄,“往往‘纵情欢呼’”,而对于某个竞选人的一时失言则“紧抓不放”。难怪希拉里要抱怨了。

新闻媒体厚奥薄希在某种程度上流露了一些美国人对待妇女与黑人的差异的“潜意识”。美国妇女与黑人的解放都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奋斗道路,但黑人解放运动斗争更激烈、范围更广泛、震撼更强烈,甚至还不断鼓励与支持妇女的解放。确立黑人选举权的第15条宪法修正案在1870年生效,确立美国妇女取得选举权的第19条宪法修正案在1920年生效,足足迟了半个世纪!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的黑人领袖小马丁·路德·金成为美国人最崇拜的偶像之一,美国政府通过的《民权法》保证了黑人选举权的实施,随后出现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与社会运动,使美国人心目中的黑人形象与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而美国妇女虽然获取了选举权,女权运动的成就也令人瞩目,但至今在许多美国人的内心深处美国仍然是一个“女人为家庭主妇”的社会。根据盖洛普的民调,在1983年,美国只有77%的选民说他们会选一个黑人当总统;如今,这个比例上升到了93%。只有86%的选民说他们会选一个女人当总统,在此背景下,有的媒体主持人敢对希拉里出言不逊,而对奥巴马为避嫌“政治不正确”,“口”下留情。

其次,对参加总统竞选的美国人来说新闻媒体“既是机会又是对手”。奥巴马善于将媒体作为“机会”,不但会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听众,与希拉里的“力量与经验”相比,他的“变革”竞选口号对选民更是意味着希望和变化。有人甚至将奥巴马比作当年的肯尼迪。3月10日,奥巴马采用类似当年肯尼迪的策略回绝希拉里“梦幻组合”提议时,说:“我没在竞选副总统,我在竞选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哪有第二名请第一名担任副手的道理”!言语咄咄逼人。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余志森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台湾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