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机构改革,因事还是因人?
2008年03月17日 09:54南方都市报 】 【打印

全国“两会”召开以前,有关国务院大部制的消息已经传了很久,坊间流传许多版本。我对所有的版本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些版本都是建立在如何转变行政职能、整合行政资源的分析上而产生的。作为一个经历过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前公务员,我凭自己的经验知道,许多看起来很美的改革,开始因事而启动,但最后因人而了局。说白一点,最终合并哪些机构,新设哪些机构,撤销哪些机构,裁减哪些人员,不完全是甚至主要不是根据究竟如何更好地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行政效率,而是在利益博弈中,哪些人分量最重,他的主张就可能占上风。

当然,经验主义不是万灵的,但相对于种种看起来有根有据的理性分析,我宁愿相信经验。

十年前那场疾风骤雨的机构改革,当然不能和现在的大部制改革做简单的类比。那一次的改革主要是“瘦身”,即砍掉国务院各部委47%左右的公务员,裁掉一些分管产业的部。开始实施前坊间也传了好久,上面的领导在开导我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同时,给我们大讲机构改革是为了减员增效,减员不是目的,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减少冗员,改变人浮于事的局面,最终提高行政效率,转变行政职能。而且要走出以往机构改革“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

但当机构改革全面展开时,我发觉好像不是被告知的那个样子。有经验的老同志看得很明白,说哪个部裁减多少人,哪个司哪个处裁减多少人,关键是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在上面领导心中的位置,他在上面说话有没有用。每个部门对上面都在强调本部门的重要性,而且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最后的方案出来,几乎和老同志的猜测一样。当裁减比例下达到我当时所在的部后,如何分解到各司局各处室,一直到确定分流安置的具体名单,和这个部门负责人的能量,以及这个人的人脉主要是和领导的亲密度有关。最后的结果是,部级岗位没有减少,司局级岗位几乎没有减少,处级岗位减少不多,而科级和科级以下的岗位大幅度减少。于是一个编制还有十五六人的司局只剩下2-3名科级和科级以下的干部,一个处留下的两人,一位是处长一位是副处的情况很普遍。笔者所在司局几位70后年轻公务员,除一名留任外其他全部分流,其中包括上年度刚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的笔者,和一位刚援藏回来获得“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的同龄人。而领导的解释是,这次机构改革不是搞年轻化,也不是像考试那样简单地择优录取,而是人员的合理配置。什么叫“合理”?我想答案在领导的夹袋里。

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人生经历,笔者所目睹的那个部门发生的一切,也不能说是全貌。所以,不久后,那场机构改革被宣布为圆满成功。但这点小小的人生经验,影响笔者对人与事的观察和思考。我深信,如果仅仅对表面的结构进行变动,那么就如搭积木一样,最后哪种方案都能说出充足的理由,而我知道,这些理由的背后,真正的决定力在哪里。所以,当“两会”召开后不久,铁道部负责人对着媒体大谈该部的重要性时,我就知道了答案。

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否也可名之为“以人为本”?

(作者系法制日报记者)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十年砍柴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