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东飞
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吴建民在回应“炮轰铁道部”事件时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倾听来自人民政协的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事件当事人、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表示,这个回应很正确。郭锡龄在广州接受采访时说,现在不正常的是,之前有人说我备感压力,“没有人给我压力,铁道部的反应那是铁道部的事,广东省和广州市真的没有给我压力。”
一位地方政协人士“炮轰”国家部委,却并未深陷于“因言得咎”的泥淖。从这个意义上看,郭锡龄关于自己未受压力的表态,足以让人感到欣慰。不过,同样让人不能忽视的是,在郭锡龄炮轰铁道部并遭到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驳斥之后,曾长时间地选择了沉默。
沉默即是答案,其背后或内心到底有没有压力,其实不言自明。好在伴随着吴建民的“表态”,郭锡龄即使真的曾经受到过什么压力,也必然被这种来自高层的“力挺”所释放和化解。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吴建民的“力挺”,会不会有郭锡龄“毫无压力”的自信?尽管郭锡龄称,“政协三大职能之一就是民主监督,我清楚得不得了,别人不懂那是别人的事。”这样的自信,在两会召开之前难道真像巨石一般稳定无疑?
言者无罪是民主政治的体现,但现实之中我们看到的图景却是,“监督无罪”一类的常识却需要条件才能得以成立,而这个条件通常就是高层的表态或力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驳斥郭锡龄时,就曾专门指出郭的言论“决不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也不代表市人大和市政协。”在这里,公民或者政协委员的身份显得无足轻重,批评的权利只有以权力为后盾才能算数。可以说,既然政协委员有对国家机关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已经上升到法规的高度,既然政协人士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应该免于追究已经成为共识,那么政协委员批评政府部门的无畏无忌只应基于法律和常识,而不必等待高层的裁判。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议政环境,或许仍然存在着需要弥补的间隙。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有的时候,也许“说话”不是问题,有没有压力,或者客观上是否有一个可以让人自由表达的话语环境,才是真正的问题。“噤若寒蝉”“言不由衷”之谓,恰恰是受到压力之下的畸形话语环境,这显然是不利于让人说话的。广东两会上出现的“代表尖锐发言屡遭打断”一幕,则也表明这样一种话语环境以及对他人话语权利认同的缺失。值得欣慰的是,从郭锡龄的“炮轰”,吴建民的“力挺”,到郭锡龄表示“没有压力”这一系列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为良好的话语环境正在发育和生成。事实上,昨日《环球时报》所披露的25年来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不许问到舌战”的迁演,也见证了这样一种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
两会期间一则有关郭锡龄没有承受言论压力的新闻,无疑也会对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产生良好的启示与示范。两会政治季,正是代表、委员代表各阶层利益说话的时机,也只有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话语环境,让每个人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真正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由此而言,“炮轰事件”迎来这样一个不错的结局,于公众而言无疑开启了一个新的期望。法律意义上的表达权、常识意义上的豁免权,这些应该受到尊重的、应该回归本位的权利,都需要尽早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所坚信无疑。在政治越来越民主的中国,这一点不应当成为顾虑或悬疑。
作者:
周东飞
编辑:
陶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