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感受“两会”,那就是不一样。所谓身处泱泱一国之中央,皇城根下,感觉心气陡然就高了起来。可是,带着这个暂时高涨的心气看世界,还是比别人矮了大截。今日在北京看某报一篇宏论《两会不是地方为自己“要钱”的契机》,文章批评湖南省政协主席胡彪联名在湘委员做的《关于支持湖南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提案》是“要钱提案”。
并由此追溯到去年“两会”,说湖南委员和人大代表就有过要钱的历史。要过了再要,意思是湖南的委员代表有点贪得无厌了。要钱要饭,这在有钱人眼里,是叫花子干的,怎么就说到在湘的代表委员了呢?
我没有机会拜读这份提案。因此,对此提案本身不做评判。一个基本常识是,以一省政协主席为首联名提案,绝对不可能无视有关规章,而做一份非常不合时宜的提案;众委员是为湖南受灾百姓在寻求支援,而不是在为了自己或团体利益在向中央伸手,倘若不以为这是很必要的一件事,绝对不会冒失地做一回“叫花子”。
皇城根下的某些傲慢和偏见,算是领教了。有人会问,冰雪遭灾地区不独湖南,如果江西、广西、贵州、广东……都来个这样的提案会怎么样?我看,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是一个什么眼界问题。灾区重建,是个普遍问题,从湖南众委员的迫切心态可以看出,灾后重建已经刻不容缓了。笔者刚好在领教那篇宏论的前一刻,也就是中午时分,在湖南代表驻地餐厅与在湘田儒斌代表商谈三农话题。他是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了,但他还是预备提三农问题,初衷不改。他提出要对基层代表和委员的议案和建议充分尊重,他说,好几个新当选的委员和代表,都拿着自己的提案或者建议,向他这个“老委员”请教。其中不少,都是为解决当地一地一事而建言的,修条路啊,落实个项目啊什么的,也就是没有“全局眼光”。但田代表认为,今年的一线代表和新委员明显多了,因此,应该理解他们作为当地或者局部领域代言人的行为。我赞同田代表的观点。中国的大事,都是由这些无数点上的事情组成的,一个委员和代表办成了一个点上的事情,就是为民办了实事,也就是走好了和谐大局上的一步棋,由此会获得民众对人大代表或委员的信赖,进而获得民众对整个政治制度的信赖。再退一步说,人大代表和委员的眼光,也是要逐步扩张的,参政和议政的水平要逐步提高。今天议小事,必定哪天也会高屋建瓴起来。
我们的代表委员都是基层推选的,专家和专职类型的不多。因此,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议案或者建议“高大全”。相对于北京首都,来京的委员代表都是基层的,反映点自己所代表那方人的意见和要求,有什么不对呢?我们通常说,要听听基层意见,这算不算基层意见呢?既然是基层意见,就不能责怪他们犯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毛病。真是饿了,又需要支援,这样的孩子,哭哭无妨。至于文中指责的会带来“不公平”的后果,我看,这大可不必。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智慧,不会被某声哭喊给蒙蔽的。但这为民生的一声哭,不可能不倾听,因为,这至少代表着南方好多百姓的心声,至于给谁多少,那是中央政府在正确倾听和调查后而做出评判的事情。因此,就算大家都哭喊起来要钱,也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问中央政府要钱?刚才其实已经陈述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南方特别是湖南在这个节骨眼上需要中央支援,湖南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如果不支援,在今后几年所要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仅是“三农”的,而是全社会的。再就是,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可能支援灾后重建,但这个渠道不够通畅。正如文中所说,问国家财政部要钱,是要“严格审批和手续的”,众所周知,那么多的驻京办的存在,实际上传递着什么信息。一省之政协主席,甘愿冒“叫花子”骂名,说明了什么?
因此,建议许多带有皇城根意识的人,去基层看看,去与基层委员代表聊聊,也许,也会感受到一种灵魂的纯净和崇高。
作者:
何旭
编辑:
陶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