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法国大罢工 中国媒体为何失语
2007年12月05日 16:19中国保险报 】 【打印

原题:国际时评短缺并非只涉及“脱敏”

11月22日,法国交通系统大罢工造成巴黎地铁站内人满为患。新华社/路透

上月中旬以来,就法国大罢工,中青报“冰点时评”先后发表邓璟和杨耕身的评论,前者从剖析大罢工成因切题,议改革之不易;后者从大罢工渐趋平息入手,阐述只有经充分博弈,社会才可能有真正公平与公正。因罢工在国内尤其敏感,两位作者皆未作比对和联想,不讲多余话。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马少华老师,把《从法国大罢工看改革之艰难》(邓文)和《法国大罢工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杨文)搬上课堂讨论,他还在个人博客上加注“少华按”,认为“冰点时评”接连发表两篇关于外国罢工的评论颇值得注意,这也许意味国内媒体对某一话语敏感地带的突破。

马老师的脱敏说有点道理,但国内媒体敏感话题之国际评论较少甚至出现集体失语,并非全系敏感所致,而首先面临作者、编者、审者相关信息源不足、背景了解不深,以至于写、编、审环节,每道都底气欠足。

<< 前一页12345678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鲁宁   编辑: 吴飞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