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分析法仍影响和谐
2006年11月30日 14:48投票数: 顶一下

昔日起过巨大积极作用的阶级分析法,在昨天和今天正起着十分有害的作用。与时俱进,坚决扬弃作为阶级斗争主导思想的阶级分析方法,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振兴民族的必由之举。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扬弃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因为正是这一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导致了一系列不和谐、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不合法和非正义现象的产生与长期存在,使许多所谓出身不好的人陷于终生绝望的境地,而使许多实际表现不好而出身好的人得以平步青云。至今,关于改革的激烈争论的理论根源之一仍然是阶级分析方法。

和谐是社会发展基础

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源自马克思和恩格斯,马恩认为十九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因为它没有以阶级斗争为基础,马恩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限于篇幅,笔者不想在此泛论这一观点,而只想指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都已反覆证明,阶级斗争不仅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是该社会致命的破坏力。当然,马克思绝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反之,和谐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目前,中国多数人对阶级斗争问题已有共识,但对其派生出来的阶级分析方法仍然各执一词。这不仅出于传统的遗留、思维的惰性和不同的思想方法,而且有不同的利益背景。例如,在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出版了广受欢迎的、务实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以后,有人在媒体发表了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的文章,批评该书放弃了该方法。此公为何要逆民意而批评该书呢?有人认为,正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龙生龙,凤生凤”这种阶级世袭制的影响的缘故。

阶级分析方法之所以必须放弃,其主要理由如下:

革命党应转为建设党

之一,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毛泽东在1927年首用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并逐渐由此制定了中共的农村阶级路线和城市的阶级路线。历史已经证明,这在当时是正确和必要的。革命胜利以后,经过了城乡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在1956年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只剩下工农两大阶级了。此时革命党应立即转变为执政党、建设党,放弃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路线,贯彻落实“八大”关于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的决定。

然而毛泽东却不懂得要实现由革命党到执政党、建设党的转变,否定“八大”的正确决定,不仅继续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而且发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的实践,搞到了几乎亡党亡国。这段历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成也阶级分析,糟也阶级分析”。改革开放以后,邓公以家喻户晓的“猫论”大大地淡化了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其后,它们在实际上都已被正确地放弃了。既然不讲阶级和阶级斗争,那么它所派生出来的阶级分析方法,就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阶级分析法不科学

之二,阶级分析方法是当前有关改革的激烈争论不能达成共识的主要障碍。改革的质疑者正是应用这一方法来分析近三十年的现实,认为改革的结果出现了一个新的剥削阶级——权贵资产阶级,它主导了一个权贵资本主义社会,对内实行修正主义,对外实行投降主义。工农成了被剥削阶级,中国需要再来一次革命!网站和坊间出现的文章,不就是这样阶级分析的吗?它描绘的图景多么黑暗,它得出的结论何等荒谬!它以“中国变质论”遮盖了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前景,并为外国反华势力的“中国崩溃论”提供了论据。这就是阶级分析法在今日的功能和作用。当前中国问题多而严重,必须高度警惕并在改革、发展中逐渐解决,但简单地贴上阶级标签、乱扣帽子是无用的。

之三,阶级分析法根本没有科学的标准。有时按经济划分,如对地主资本家;有时按世界观划分,如把知识分子划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时按政治立场划分,如反革命分子;有时又按生活划分,如把归侨入另类;也有按思想划分的,如对右派。既然没有统一的科学标准,怎么能成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呢?

之四,阶级分析法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否定和对该社会构建的重要障碍。运用阶级分析法研究社会主义,得出的结论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阶级斗争;抓革命,促生产,纲举目张。与极“左”思潮的结论一样。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和谐与共同富裕的正确结论是对立的。坚持此法,将使党无宁日,国无宁日。

贴阶级标签损和谐

之五,如果坚持阶级分析法,将把十三亿人分成三流九等,贴上各种各样的阶级标签,给予各种不同的待遇和机会,制造各种矛盾,撕裂人民的团结,使社会谈不上平等、公正和法治。而无法治即无民主,无法治即无现代政治文明,无法治即无和谐。

列宁说得好: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昔日起过巨大积极作用的阶级分析法,在昨天和今天正起着十分有害的作用。与时俱进,坚决扬弃作为阶级斗争主导思想的阶级分析方法,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振兴民族的必由之举。这也是六中全会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凤凰视点)

黄万转 作者为资深理论研究工作者

   编辑: luwl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