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情况
由于直-5直升机存在发动机功率低、高温高原性能差、载荷较小等缺点,不能完全满足部队的需求,1966年8月,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设计师提出采用792涡轮发动机(即涡轮5,由湖南株洲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和哈尔滨发动机厂研制生产)的直-5改进型设计方案,改进型直-5后来被称直-6。在方案论证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可行性试验。方案提出后,立即生产了协调样机,确定直-6是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和换装发动机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中型直升机,这架协调样机利用直-5的后机身,接上手工生产的改进型前机身组合而成,1967年3月完成装配。1968年直-6的研制计划获上级批准,正式列入国家项目。由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设计,哈尔滨飞机厂负责制造。经过一年多的试制,6001号试验机完成10个项目60个状态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直-6的机身、操纵系统、发动机架、起落架、减速器等结构部件的强度性能符合静力试验大纲的要求。6002号机于1969年12月初完成装配,1969年12月15日,飞行员王培民驾驶这架直升机进行了成功首飞,为了首飞成功,王培民曾预先在直-5直升机上做了三次模拟发动机空中突然停车,利用旋翼自转着陆的试验飞行。
直-6采用自由涡轮发动机,发动机的功率为1618千瓦(2200马力),较之直-5发动机的1250千瓦的最大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布置形式上,该机也采用了将动力舱安置在机身上部的传统布置形式,克服了直-5不适应高温高原使用的缺点,用途要比直-5广泛得多,可以适应四种气象条件飞行。和装活塞式发动机的直-5相比,直-6起动迅速,起飞功率大,外型设计流畅,而且在操纵性和灵活性上兼具了直-5的优点,试飞证明其噪音和振动明显小于直-5。
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共制造了4架直-6。1970年,原三机部决定由昌河飞机制造厂继续生产直-6,同年年底该厂利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提供的散装部件组装了1架直-6,试飞后性能指标完全合格。1970年,在地方兴起"大办航空"影响下,直-6的研制生产转至江苏,由江苏承担继续研制和定型任务。至1976年共试制11架直-6直升机和18台涡轮5发动机。直-6直升机累计试飞362小时,台架试机5000小时。
1972年8月7日上午,2架直-6(02、03号机)从哈尔滨起飞,和常州生产的1架直-6会合后前去参加高温高原地区的试飞,结果02号机迫降时起火,飞行员傅贵法等6人全部遇难,造成一等飞行事故。经过分析,设计单位得出结论-事故是因发动机体内减速器抱轴卡死而引起的。设计单位吸取了这次血的教训,对直升机及发动机进行了11项技术改进。
197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直-6机设计定型。但最终的飞行和使用测试表明,该机的发动机功率仍然不足,尤其是单发动机的布局使得直升机的飞行安全性大大降低,部队最终放弃了用直-6替换直-5的计划。1978年,直-6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但在1979年停止生产。直-6的研制迈出了中国直升机从活塞式走向涡轮化的关键一步,但由于发动机选型不当,单发动机不安全等原因,直-6最终未能正式投产,单发动机的设计布局最终葬送了直-6。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