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队员的战斗素质引发影片外军方的抗议
2010年01月15日 17:59 】 【打印共有评论0

《阿凡达》剧照

《阿凡达》在全球引发了空前的观影热潮。不过,美国军方对这部片子却颇有微词,称该片有意丑化军人,一些军事爱好者也对此持相同看法。

影片中身有残疾的海军陆战队老兵杰克,受命夺取“潘多拉星球”的资源,最终因良心发现而反戈一击,帮助当地原住民击败入侵的人类雇佣军。美军的不满情绪,恰恰来自这名虚构的海军陆战队员。

半官方性质的《陆战队时报》网站,1月8日刊登了美海军陆战队公共关系事务主管布莱恩·萨拉斯的一封信,这位上校直言,《阿凡达》的情节表现出制片人对美国军队文化的一知半解,把“有关陆战队的小道消息和一些对陆战队员的刻板印象”作为影片的蓝本。“这损害了陆战队员的形象,以及公众对我们的信任。拍摄方明显缺乏对海军陆战队的认识,特别是对军人基本作战能力的理解。人类军队连最明显的目标都无法击中,反倒被对手剿杀,这简直是对陆战队能力的巨大贬低。”

美国军方为《阿凡达》半官方地定调实际上体现了美国军人组织在好莱坞影视作品中发挥的巨大影响力。军方与影视界的互动最早可以回溯到上世纪20年代。从《巴顿将军》到《壮志凌云》再到《拯救大兵瑞恩》,双方的相互支持曾成就了一批传世的名作。实际上,和中国民间对美国军人的认识多有不同——大多数美国军人对于自己的职业有非常崇高的荣誉感。美国军人从服役到退役的全部职业生涯里,都秉承一条信念——他们是在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世界的和平而战。“全球解放军”这个揶揄的绰号也在美国军人内部广泛流传。

随着美国军人普遍对自己荣誉和信仰的珍视,美国退伍老兵也拥有了庞大的自发组织。这些老兵组织的影响力非常巨大,(数不清的退伍将校和他们的门生故第影响着美军文化的方方面面。)小到影响一部电影获得的军方资助,大到通过院外集团影响总统选举。

上个世纪90年代拍摄的美国海湾战争电影《生死豪情》就是美国老兵组织发挥影响的典型案例:《生死豪情》是第一部以海湾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在男人的战争中牺牲的故事。影片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勇气”这一古老命题,它的内涵与外延都很深广。面对事实,就是一种勇气。然而,美国军方缺少的就是这种勇气,因为它知道其自身内部的确是存在各种漏洞与问题的,但却没有勇气面对。《生死豪情》被称作是九十年代的《罗生门》,但其实质却更为丰富。它探讨了人生与命运,它的亲身遭遇也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

就是这么一部有丹泽尔·华盛顿和梅格·瑞恩两位天王巨星拍摄的电影里,让老兵们不满的剧本惹了大祸——在剧中,男兵主角墨菲想投降,而女兵卡伦则要坚持战斗并逼他交出武器。在混乱的战斗中,墨菲打伤了卡伦。当救援队到达时,几个人都上了直升机,但墨菲却将受伤的卡伦留在了阵地上。随后,轰炸机投下的燃烧弹使整个阵地化作一片火海……

影片剧本披露后,美国各界一片哗然。美国人对自己的士兵为了珍惜生命投降和愿意战斗到最后并没有异议,他们愤怒的是美军救援部队没有执行将每一个战友带离战场的信念,哪怕这个战友已经战死。

后来墨菲的原型站出来说,当时他的女战友已经腹部中枪,身负重伤。不可能在共和国卫队士兵逼近时将其带走。执行救援任务的美军直升机机长也表示,并没有轰炸机在卡伦的阵亡地投弹。

由于老兵们的抗议和压力,美国军方决定停止资助《生死豪情》,影片中的M1A1坦克不得不用M60坦克拼凑钢板凑数,火力表现和它的票房一样,一败涂地。这部很有思想内涵的电影本身并不让美国人反感,美国人反感的是它对客观事实的胡说八道。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金亮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