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号界碑”见证百年近代史沧桑(组图)
2009年05月11日 08:25解放军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一号界碑”。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放飞和平。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海风扑面,海浪轻拍。在广西北仑河入海处竹山港,我国的海岸线与陆防线交汇处,巍然矗立着祖国的“一号界碑”。古老的界碑高逾1.7米,宽0.7米,正面是“大清国钦州界”的题字,斑驳的苔色透出界碑的百年沧桑,凝聚着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和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次年(1886年),清政府派员与法国勘界使臣狄隆会勘中越边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当时的钦州知府与外国官员共同签署了“界约”,于此立石约界,故称“大清国一号界碑”。

勘界期间,法国殖民者谎称白龙尾、江平一带没有中国官员和哨所,公然制造事端,三次派兵大规模入侵。没落的清王朝,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只有从参战人员的数量和勇气上弥补。手执短戟、利刃的中国军民一次次在敌人枪口下冲锋,终用热血和生命挫败了敌人的图谋,然而换来的,却只是屈辱中的和平。

以史鉴今。在戍边将士的心中,“一号界碑”是祖国母亲历经沧桑的象征。驻守在这里的广西边防某团官兵,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样的做法:每年新兵来到军营,先到“一号界碑”前上第一课,穿过悠悠岁月,思忆那段屈辱中抗争的历史,坚定守边固防的决心;每当老兵退伍,他们也会陪着界碑默默地坐一会儿,一起看那火红的太阳在东方冉冉升起。

岁月的沧桑虽然在界碑身上刻下一道道痕迹,但它依然屹立在代表国家利益和尊严的地方,呵护着安宁,守护着繁荣。

大清国   沧桑   界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