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托马斯·伍兹 译者 王祖哲
作为一部引起广泛争议的著作,本书揭示了美国从殖民地时期直至现代种种看似事实,实际上却是精心建构起来的“神话”,全方位颠覆了正统的美国历史观。作者将论点建立于最新的学术成果与研究之上,为我们了解美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美国的参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转折点。然而作者却提醒读者: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并非像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属于和平主义者。恰恰相反,罗斯福一直盼望对德国和日本开战,他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罗斯福对参战口是心非
阿道夫·希特勒1933年在德国掌权。在10年之内,他单方面推翻了一战后强加于德国的《凡尔赛和约》的许多条款。希特勒重新武装了德国,在法德间的缓冲区部署军队,吞并奥地利,又威逼西方允许他归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进而几乎占领了捷克全境。
当德国开始对波兰提出要求的时候——如归还但泽(割让但泽,一直是《凡尔赛和约》强加给德国的奇耻大辱之一)——英法口头上允诺“为波兰的命运而战”。有了英法撑腰,面对德国的要求,波兰一直强硬。结果,1939年9月1日,德国终于入侵波兰。而事实上,英法根本没有办法对付德国。很快,希特勒征服了一串欧洲国家,不过被他打败的有军事重要性的国家只有法国。
在二战开始后将近3年的时间里,美国不曾插手。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把自己描绘成致力于让美国远离战争的形象。战争一爆发他就这么说,几个月、几年过去了,他继续这么说。1940年10月,他发表的宣言很有名:“我以前已经说过,但是我还要一遍、再一遍、再一遍地说:你家的小子不会被送到任何外国的战场上去。”“我们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的,”他试图让美国人放心,“是让我们的国家远离战争。”
没有比这更不真实的了。暗地里,罗斯福正忙着给英国下保证呢:设法激怒德国攻击美国(并就此撒谎),然后帮助英国。这种方式起码违背了美国中立法的精神,照国际法来看,足够据此把美国定性为参战国。
2.故意将中立法抛到一边
为了把美国拖进战争,罗斯福必须克服两个障碍。首先是国内舆论。20世纪30年代,70%的美国人在民意测验中认为,美国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个错误”。到1939年战火又起的时候,美国公众决心置身事外,不管大洋彼岸那些好斗的邻居的闲事。
另一个麻烦,是20世纪30年代制定的那些中立法律。这些法律被专门设计出来以避免美国被忽悠进战争,特别是试图让美国躲避令自身进入一战的那些复杂情势。比方说,美国人乘坐交战国的船,会事先被告知这属于冒险旅行,而30年代稍后的立法干脆禁止这样做。此外,美国船不可以到战争区域去进行战时贸易。
罗斯福首先改变了中立法中阻止输出武器给交战国的部分。即便在希特勒已经放弃了入侵英国的计划之后,他也继续向英国提供支援。1940年9月,罗斯福给了英国政府50艘驱逐舰,换取了在西半球租借几个军事基地99年。然而,在记者问起这个协议是否需要国会同意时,这位总统不怎么合作:“事儿都完了,一切都搞定了。”至于协议的细节,罗斯福的回答是:“这里没有人会理解,因此我也不想提。”显然,这样的交易会激怒德国反对美国,甚至诱使柏林对美宣战,可总统对此毫不在意。
有许多学者指出,罗斯福的上述举措其实是违法的。耶鲁大学的国际法专家埃德温·波查德说:“对宪法的一些理解……特别是涉及战争与和平的协议,不应该单由行政权力决定。”杰出的政治学家爱德华·科温同样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国会中的那些专门被赋予了权力的人,有一部分或者全部都被总统的‘行政权力’撇在了一边?为什么这个国家被置于专制主义的基础上却没有人予以质疑呢?”更晚些时候,纽约州老资格的民主党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罕,在《各国法论》(1992年)中明确地写道,罗斯福“实际上毁灭了法律”,而且“很清楚地该遭弹劾”。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