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丹东望朝鲜:中国一侧看不到任何铁丝网
2009年06月23日 11:37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朝鲜]

丹东一侧的鸭绿江河岸

外人眼中谜一样的朝鲜,对丹东人来说,则是一个熟悉的邻居。

5月25日下午,28岁的导游王敏(化名)接到老公从丹东边防站打来的电话:“老婆,端午节我不能陪你了,朝鲜又核试验了,全团的人都不让休息。”王敏的心一下子揪到了嗓子眼。

朝鲜的核试验,对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可以品评的国际新闻,而在丹东人看来,更接近一个本地新闻。王敏不仅担心丈夫的安全,还有自己的饭碗。核试验后,赴朝的游客减少了。

对于朝鲜,丹东的中年人都有些复杂的情感,他们不仅在小学历史课本上能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亲身感受到阿妈妮的疼爱。那是最美好的时光。

在丹东虎山长城,有一个叫“一步跨”的地方,意即最窄的鸭绿江只有一步宽。目光所及,中国一侧看不到任何铁丝网、士兵,而对岸却铁丝密布,隔100米就有一个哨所,士兵均荷枪实弹。

“文革”期间,中朝关系一度陷入低谷。丹东中断了与朝鲜的一切来往不说,还成为双方叫板的前沿阵地。曾到朝鲜拉电线的王景昌记得,白天,双方的高音喇叭在鸭绿江两岸互骂对方“变修”。晚上,他参加单位的工宣队去江边站岗,防止对面有人偷渡过来。偷渡的原因很简单:缺粮。改革开放前,丹东跟朝鲜一样都是计划经济。在丹东,配给经济导致每人每月只能分到半斤猪油、三两豆油、29斤大米。但即便如此,日子过得也比朝鲜强。

1992年,中韩建交。其时,丹东人早已跨越了姓资姓社、敌我矛盾这一意识形态的樊篱,致富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那一年,23岁的丹东化学厂劳服公司职员刘庆辞掉了工作,摆起了水果摊,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如今她已是一名资产逾5亿的边贸商人。朝鲜却仍视个体经济为洪水猛兽,农民下地劳动都要插一个小红旗。

2002年,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王万经去新义州旅游,限制很多,有两位朝鲜导游跟着,只能在指定地点参观,不能跟老百姓接触。临走前,他们被安排参观一家幼儿园小朋友表演,演完,他们给小朋友送上铅笔,小朋友鞠躬致谢。王说,他和老伴现在住着100多平米的商品房,而在朝鲜,据说是将军才有的待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