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在中国的抗震救灾中大显神威
2008年05月18日 14:55新华网 】 【打印

在地震灾区,“时间就是生命”绝不是一句空话,“黄金72小时”是摆在救援者面前的事实。尽快了解灾情、尽快救出伤员,不但需要力量与勇气,更需要专业与技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高科技手段、专业化的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抢险效率,为无数压在废墟下待救的生命争得了宝贵的时间。

卫星电话成为灾区联系外界的有效通信工具

当地震中心汶川与外界失去联系、人们正在焦急等待之时,阿坝州政府秘书长、州应急办主任何飚13日7时15分通过卫星电话,与汶川县委书记王斌取得了联系,使人们第一次知道汶川县城的真实情况;最先抵达汶川县城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他的挺进小分队,也是用海事卫星电话向上级报告了汶川情况。自此,震后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与外界有了联系,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茂县与外界的通信、交通完全中断的情况下,14日,15名空降兵先遣队员携带2部海事卫星电话,在茂县上空成功实施了伞降,发回了茂县的第一份灾情报告,并每隔半小时向指挥部报告最新救援进展和灾情,为随后的救灾物资大空投指引目标。

四川汶川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造成灾区手机、电话等常规通讯全部中断,地震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这时,海事卫星显示了神威。几天来,来自灾区的新闻文字稿、图片、视频均是通过海事卫星设备传出来的。抗震救灾人员之间互相联系、与外界联系和与震中联系,均使用的是海事卫星设备。

为什么海事卫星设备在地震破坏了地面电信设施的情况下能使用呢?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副主任殷林解释说,常规的手机、电话等通信设施,必须依赖地面设施,如光缆、光纤、电线杆、基站等,一旦这些地面设施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就会失去通信功能。

与常规通信不同的是,海事卫星设备不需要地面通信设备,有一个如同笔记本大小的终端设备,把信号发到空中,由空中的海事卫星系统接收后,再通过海事卫星系统把信号传输到目的地。

截至16日15时,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已为抗震救灾各部门提供海事卫星终端近400台,加上原来分散在各行业的终端,这次已投入救灾的终端总量接近2000台。

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卫通也紧急调拨330部卫星电话支援灾区。海事卫星电话成为灾区主要通信手段,为抗震救灾的指挥联络、新闻信息的传递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