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军事 > 防务观察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日本] [东海问题] [钓鱼岛] |
专家认为,东海问题的解决最需要中日两国的“政治决断”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常璐发自北京 2004年10月,中日双方就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首轮磋商在北京举行,第二天,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章启月对媒体表示,这一问题非常敏感和复杂。
三年后的10月12日,中日两国官员再度聚首北京,话题依旧,“敏感”依旧。会后,中国外交部相关人士表示,磋商是“务实”、“有益”的,但与会的记者们却始终未听到任何有关“成果”的字眼。三年间,中日双方历经十次交锋,谈判代表相继易人,但分歧依旧。这个中日之间解不开的结为何如此难解?下一次磋商会不会还是无果而终?
“中间线”成分歧关键
中日东海资源之争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68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日之间的东海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之后,中日就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
双方矛盾激化于2004年6月。彼时,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率众部下乘专机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春晓”三大天然气田进行视察,指责“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随后,日本政界中的右翼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4个月之后,首轮磋商便拉开了帷幕,此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就成为双方磋商的一个重要原则。然而,在这一原则之下,每次具体到划定共同开发海域,中日双方之间的分歧就一直没有消弭过。
对中国来说,已先行开发的“春晓”、“天外天”等油田位于日方所谓的“中间线”的中方一侧,属于“没有主权争议的近海”,不能成为共同开发的对象;而日方则坚持所谓“中间线”原则,将本来就不具“合法性”的“中间线”以西(中国一侧)的已开发油田一并纳入到“共同开发”的范畴。
“这是中国不可能接受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