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尔-76运输机
分析指出,军售领域出现磕碰很正常,但不会影响两国军事合作
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总经理伊塞金日前表示,俄方将对中国是否仿制苏-27战机展开调查。此话立即成为“导火索”,引爆了俄媒体大肆炒作中国“拷贝”俄罗斯武器的热潮。与此同时,伊塞金的副手米赫耶夫也透露,中俄之间有关34架大型运输机及4架空中加油机的合同,现在实际上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中俄军技合作中的磕碰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炒作中国“盗版”苏-27
8月19日,伊塞金在莫斯科国际航展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了有关中国“仿造”苏-27的说法,并表示将对此展开详细调查。不过他同时也强调,有关中国战机在外形上“拷贝”苏-27是俄方的说法,“这可能是事实……这是非常复杂的技术——‘外形’可能一样,但内部设置完全是另一个样。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查清这是否确实是(苏-27的)复制品。”
伊塞金的表态非常谨慎,也预留了很大的回旋余地,表明俄方并不肯定中国“复制”苏-27。然而,俄罗斯专家和媒体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细节,而只是把报道的焦点集中在中国“复制”苏-27上,强调俄专家早就预言中国2013年前有能力实现对苏-27的“完全克隆”,但事实表明,“聪明的中国人”把这一进程大大缩短了。
俄《新政治》网络杂志、《新闻报》等媒体纷纷报道说,中国已经能够复制苏-27,称俄1995年向中国出售了200架苏-27SK战机的生产许可,允许中国利用俄罗斯战机配件生产J-11歼击机。但到2003年,中国只购买了95套J-11配件,余下的105套则拒绝购买。《新闻报》说,J-11战机的国产化比重正在不断上升。
两国军技合作有摩擦
分析人士指出,俄媒体已不止一次地炒作“中国‘克隆’俄罗斯武器”的话题。《一周论据》周刊今年5月14日就曾报道说,中国军工业在过去15年里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现在获得俄罗斯武器后立即尝试进行模仿。除了自主研发苏-27的“克隆”产品,如应用国产发动机和雷达系统的J-11B歼击机系列,还试图生产自己的S-300防空系统以及舰载高射导弹发射装备和航空发动机。《观点报》也在4月22日发表过类似的言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 · 俄国防部决定在俄罗斯恢复生产安-124运输机
- · 中国“大力神”:美媒称运-9可向西藏速送兵力
- · 美媒:中国在研的运9达77吨 堪比“超级大力神”
- · 俄方:中俄伊尔-76MD运输机军售项目仍在谈判(图)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