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功正在听取高津汇报工作的场景。宋远高摄
作者: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 高津
编者按
英模不是一座座孤立的山峰,他们是一系列“根系”相连的山峰中那些出类拔萃的高峰。英模与英模高尚心灵的交流,闪光思想的碰撞,神圣使命的共鸣,奋进步伐的和弦,能弹奏出铿锵的乐曲和壮丽的诗行。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华诞的日子里,我们约请军中英模拿起笔,写下与自己领域相关或相知的英模,也将自己的经历、思考、感悟、评价参与进来,架起英模与英模的“心灵之桥”,为读者走近英模、品读英模、学习英模提供崭新的视角,通过这些“心灵之桥”,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感悟我军一代代英模的心路历程和献身使命的高尚情怀。
杨业功,这个响彻神州的名字,如烙印般深深刻在我的心里。早在1983年,杨业功担任基地作训处处长,我在作训处当参谋,从那时起就跟随着他转战南北、驰骋东西,目睹他不知疲倦跋涉千里高原、带着病体辗转导弹阵地,亲身感受他为打赢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
使命高于生命 责任重于泰山
杨业功带领我们冲锋战斗的岁月,给我印象最深刻、让我最为敬佩的,就是他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精神。
“导弹司令”是杨业功生命最为精彩辉煌的岗位。如今,我也走上了基地司令员的岗位,沿着他的足迹,战斗在他曾经为之付诸毕生心血的地方,追忆他生命中那一个个感人片段,认真学习领会胡主席为他科学概括的“四种精神”,我逐渐明白,只有把杨业功精神融汇于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实践,转化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强劲动力,才能让杨业功精神不断升华,发扬光大。
上世纪90年代初,身为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受命筹建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部队,当时我担任导弹集训队队长。起步之初,无经验可循、无模式可鉴,杨业功带着我们十几名骨干到生产厂家跟班见习,全程参与新型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日夜兼程进行地面试验。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低温严寒,杨业功始终坚持在一线跟班作业,带头记录整理试验数据,研究编写武器作战流程。我看他太劳累,就劝他留在驻地坐镇指挥,他却说作为指挥员如果不熟悉新武器装备,不及时“升级”自身能力素质,怎么能够驾驭高新技术装备?领导干部平时不能身先士卒,战时怎能指挥千军万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