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回忆:只有亲身经历才知峡谷低飞令人胆寒
2008年06月02日 11:06新华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直升机]

24日上午,济南军区某陆航团在9时许出动一架米-171直升机,拥有5000多小时飞行时间的特级飞行员张茂生,率领机组在厚厚的云层间捕捉到一丝间隙,采用单轮悬停的方法,将人员和部分必备的生活补给物资成功投送上坝。

26日,天气终于放晴,已经无奈“趴”了三天的米-26直升机终于能够大显身手,这架世界上装载量最大的直升机,吊着十几吨重的重型机械,一趟趟穿梭在北川县擂鼓镇与唐家山堰塞湖之间,终于打通了唐家山堰塞湖空中抢险通道。

陈忠文说,米-26卷起的风太大了,堤坝上的帐篷全给吹跑了,后来,官兵们白天就把帐篷收起来,平铺在地上,还要用重物压住。

记者在擂鼓镇曾经领教过米-26的威力,下降吊运机械时,虽然有一段距离,仍被飞沙打得生痛。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擂鼓镇的孩子眯缝着眼,看这个“大家伙”的起落。

可以说,地震灾区大部分人一生都未见过这么多直升机。这是中国陆航部队组建22年来,在执行同一急难险重任务中,集中动用直升机架次最多的一次,也是飞行环境和气象条件最为复杂的一次。

山区气候、地形均非常复杂,气流紊乱,直升机在峡谷中低飞时,需要太大的技巧与勇气。为了在仅有三百米空域的峡谷中营救九名被困七昼夜的危重伤员和年迈老人,总参陆航某团团长蔡有固冒着巨大风险,在单侧轮悬空状态下,将直升机悬停在崖壁一侧的小山坡上,灾民得以顺利转运出峡谷。

在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救援行动中,这样的直升机飞行“奇迹”,比比皆是。

5月31日下午6时,记者返回绵阳机场时,登机前那一瞬间永远难忘:米-171运输直升机下降时,记者站起身来试图拍一张照片,但狂风似乎要把人吹跑,沙石扑面而来,瞬间已成泥人,直升机停稳后,狂风变热了,戴着护目镜的武警士兵在嘶吼:“上机!”

直升机再度飞过唐家山,飞过北川县城曲山镇,飞过擂鼓镇,飞过安县……在飞机下面这片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土地上,有无数热烈仰望的眼睛。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空投物资、转运伤员、吊装设备……直升机起了关键的作用,而这一切,是陆航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在峡谷中低飞的直升机,必将载入民族的记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