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救灾大军云集 全面考验三军联勤保障体制
2008年05月27日 10:14《瞭望》新闻周刊 】 【打印

直升机降落唐家山堰塞湖后,给官兵投放补给物资 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与武装警察部队立即驰援灾区,一场跨越军兵种、军地携手、千军万马的大集结、大机动、大营救迅速展开。《瞭望》新闻周刊从总后勤部了解到,截至5月22日20时,军队和武警部队已投入抗震救灾兵力13.3万人,其中军队11.03万人、武警2.3万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人对军队后勤重要性的经典诠释。十余万大军驰援灾区,后勤保障成为展开抗震救灾行动的关键环节,保障有力成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前提。

5月23日,《瞭望》新闻周刊走访了解放军总后勤部,了解到了此次抗震救灾中后勤保障的内情。总后勤部有关负责人说:“总后勤部在震后的十余天里,发挥三军联勤体制的保障优势,运送人员、物资;抢救伤员,防病防疫;保障抗震救灾部队供给,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急需,起到了坚强后盾的作用。”

总后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阶段,总后 各单位将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三军整体保障的优势,保持应有的战略战役持续支援保障能力。

三军联勤克难支撑

三军联勤体制从试点开始至今已十年,此次十余万大军集结汶川灾区抗震救灾,正是对三军联勤体制的一次大考。

据总后有关专家介绍,1998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战区一级实行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三军联勤保障体制,从1999年起,联勤体制全面推开,并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但保障这么大规模的部队机动、救援、救治以及大量的物资运输,自实行新体制以来还是第一次。从目前的状况看,这一体制应对有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灾情发生后,总后勤部迅速应对,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号召全军后勤和总后部队迅速行动起来,举全军后勤之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5月12日15时,总后勤部迅速启动应急指挥机制,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建立了专项应急值班制度,下发了《关于迅速做好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和相关准备工作的指示》,确立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全力以赴”、“高标准、按时限”等原则要求。

13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参加抗震救灾的命令》,总后勤部再次下发了《军队参加抗震救灾后勤保障指示》,明确后勤保障任务和供应保障关系,经费保障、后勤装备物资和勤务保障标准和原则,并对后勤管理和防护自救,以及支援地方救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灾情严重,道路损毁,通讯中断,救援人员和物资早一秒到达,受灾人员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总后军交运输部迅速启动军交运输保障应急机制,把所有力量投送同一个目标,为受灾群众打通空中、水上、公路、铁路四条“生命通道”。

当天,驻灾区军队和武警部队便有13606人投入灾区。济南、成都军区和空军34000人,在后勤全力保障下,采取空中、铁运和摩托化机动等方式紧急赶往灾区。

从14日开始,总后勤部利用三军联勤的优势,统一协调,从各地营材仓库调运物资,救灾部队急需的雨衣、单兵净水片、三角巾急救包、帐篷、发电机组、挂车电站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并应国家卫生部请求,批准紧急动用2万袋战略储备代血浆。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