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
“我国最先进的歼10飞机,发动机是俄罗斯的;枭龙飞机,发动机也是俄罗斯的;就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飞机,其发动机也非中国造,而是美国的。”全国政协委员、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略带痛心地表示,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飞机赖以飞行的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但多年来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不仅离世界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而且成为制约我国飞机发展的技术瓶颈。
甘委员认为,对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性、技术复杂性和发展艰巨性认识不到位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可以设计和制造飞机,但航空发动机却只有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有能力设计和制造。但我国并没有真正把航空发动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装备来发展,没有作为心脏来投入和建设,即使有这样的名份,也没有这样的实际待遇,“我国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人员,一辈子能赶上一两个新型号的研制就相当幸运了,而国外同行从事十个八个型号的研制是很常见,这说明我们的投入太少、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附属品来发展,一种型号发动机的研制总要与一种型号飞机的研制挂钩,他说:“一种型号飞机研制需要10年到15年,与之配套的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至少需要15年到20年,这就使得飞机在研制、试飞和前期交付中必须使用国外发动机,一旦国产发动机研制出来,飞机的结构又要更改,而且国外的发动机也已经被大批采购使用,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国产发动机的使用和发展。”
甘晓华指出,没有对相关行业给与相应的投入也是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关键因素。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涉及机械、电子、材料、冶金、化工等诸多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产品投入大、风险高,产量少,利润薄,仅靠一个发动机的型号的经费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甘委员建议,对待心脏病国家需下“猛药”,将航空发动机确实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发展,大幅增加基础和型号研制的长期投入。
代表委员简介:甘晓华:男,1957年生,籍贯江西进贤。1974年上山下乡,1978年2月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系,198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系,获博士学位。1989起先后任空军第一研究所发动机室高级工程师、副主任、主任,研究所科技处处长、副所长。从2004年11月起,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200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学会浮空器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装备保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相关新闻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