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潜艇破解深海航行难题 机动性和生存力大增
2008年01月10日 08:35科技日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潜艇]


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建造的核潜艇,受时代和技术的局限,存在一些隐患。

捅破经典这层“窗户纸”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所系,只有起点,永无终点。要赶超世界军事强国的先进水平,自主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科研创新,既要尊重传统的学说流派,更要尊重事物本质的客观规律。

在能源日益匮乏的当今世界,节能减排技术是国际性热点和难点,也是多少代科研人员不懈追求破解的难关。船舶节能技术,国外已经发展多年,多项领域已成经典学说。而我国这项技术才刚刚起步。

从1996年起,马骋就盯上这块硬骨头啃上了。从此,他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人像着了魔,一边钻研,一边学习。学然后知不足。现代科技的发展,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他不断用知识提升自己。继攻读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后,又继续攻读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推进流体力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很多人都很注意学习和尊重经典。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不经证明而人们常常引用的知识。一个人不可不懂经典,但是过分迷信经典的人,就会错过一些重大发现的机会!

马骋相信经典但绝不迷信经典。通过多年努力,他从舰船螺旋桨与舵水动力干扰研究入手,突破传统的仅对螺旋桨和舵分别改进以提高其性能的设计思想,重点针对船舶快速性与船舶操纵性两学科的交叉点开展研究。

也许,经典真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以后,外面会是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他深入分析了船后螺旋桨、舵及附体的精细流场及其流场干涉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采用螺旋桨—舵—舵附体推进组合体设计法,填补了桨舵干扰研究领域的空白,突破传统经典设计禁区,又一项发明诞生了!

他发明的船舶不对称扭曲型舵球,技术结构简单、投资小、效益高,经济效益和投资费用比达78倍。实现了推进组合体内部各单元的合理匹配,减少了螺旋桨因旋转尾流造成的能量损失,提高了舵效,显著提高了螺旋桨效益和主机功率储备,解决了部分现役船舶主机功率储备不足的问题,实船应用节能达5%以上,同时提高了船舶操纵性,取得了重大的军事、经济效益,已在海军舰船上推广应用,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