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华人特区冲突加剧 当地人向中国边界逃离
2009年08月27日 11:05环球时报-环球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仍在果敢做生意的南伞人段莲寿10日当天带着孩子“逃回”南伞,15日,果敢局势趋于稳定后他又带着孩子回去了,“这仗应该不会打了。中国人在果敢的投资太大,我就投了100多万啊,投入比我们大的还多得很,有的在这边盖宾馆、卖电器、卖百货、卖大米,甚至甘蔗都是中国人买了地在老街(果敢首府)种的;如果打起来,缅甸要赔多少个亿啊!缅甸哪来那么多钱,当然不愿打。我们就更不愿意打了!都想好好在这边做几年生意。”

缅甸果敢特区政府稽查处处长鲁正江告诉记者,在果敢做生意、打工的南伞人、内地人多达数万人,老街店铺90%以上由中国人投资,同时果敢不少水电、基建项目都依靠中国投资者“一手操办”。对峙事件影响巨大,眼下果敢老街店面顶多恢复了30%,大多数中国商人都走了,果敢从未如此凋敝冷清,往日的繁华恍然如梦。“8.8事件引起的后遗症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无论对果敢还是南伞,打击都太大了,谁都不希望看到今天这种局面。尤其老街,它对中国商人的依附性太高,对我们果敢的打击更大。”

果敢-南伞边贸对云南意味着什么?

南伞小镇早在1863年就草创集市,开展边民互市,进行以物易物的产品交换,1912年,这里设勐英镇,1984年改为南伞区驻地。南伞是傣语音译汉字地名,意为“嫁姑娘的地方”,这里汉、傣杂居,国境线约40公里,成为中缅边民的互市口岸。据南伞的老人们回忆,最早的南伞-果敢边贸“每5日一街”;抗战期间,驻缅甸的日军侵入南伞,大肆焚毁街道民房,双方互市就此止歇,抗战胜利后集市重新复苏,1952年,解放大军进驻南伞后使当地集市日益兴旺。

据当地资料,1987年,南伞建成15米宽、580米长的沥青街面和水泥预制板人行道,国有工商企业、集体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0多家,成为临沧地区与缅甸的重要边境贸易口岸之一,边民互市天天均可交易,货品琳琅满目:日用百货、糖油副食、土特产品、日用工业品等等。果敢10多万人的生活必需品和建筑建材全靠从中国进口,其中大量商品需经南伞口岸、岔沟街进入缅甸市场,给果敢各地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及人流、物流;南伞镇境内“一洞通两国”的溶洞景观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游客;1991年8月,南伞被云南省政府批准为二类口岸。

而历史的特殊际遇更造就了南伞-果敢两地的特殊边贸境况。果敢是缅甸掸帮第一特区,境内还有德昂族(崩龙族)、苗族、彝族、傈僳族等,总人口近15万人。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属于中国,被英国入侵后划入缅甸,后成为缅甸共产党的控制区,通过与缅甸中央进行停火谈判后,果敢特区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自行管理内部事务并拥有自己的军队。彭家声就是果敢特区的领导人,拥有果敢同盟军和政务最高权力。由其领导的果敢似乎与中国内地没什么两样:使用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区号,法律也完全照搬中国,完全借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大量吸引中国的人才与资金……走在果敢老街街头,当地居民90%以上是中国人,而“果敢族”亦是缅甸的中国汉族,可谓与中国唇齿相依、血脉相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