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县思泉村水井变成面盆大水凼凼
舀一挑水需两小时 谁先挑靠抓阄
在冬春连旱,村里饮水存在严重问题时,酉阳县李溪镇思泉村村民4个多月来的从容、和睦表现,令记者感动。而据该村80多岁的老人王光明笑称,这都是年年“干冬”,干出的“抗旱经”——抓阄排队,24小时轮流,人均一桶水,过事务者优先。
打工仔不敢出门
赶修水池蓄雨水
21日上午11时,33岁的思泉村村民王学军正在自家屋外赶建水池。因为冬春连旱,村里又现取水困难。原计划过完年就出门打工的他,至今没敢出门。
王学军说,父亲去年去世,母亲年老体衰,妻子又拖着奶娃。“万一村里水井完全干断,大家喝水就得翻下悬崖,到马渡河里去背。下山的小路特别陡峭,特别危险,他们肯定背不上来。”
因担心家里喝不上水,王学军在家里修水池,并从房顶接了一根水管,想把下雨后的房顶积水引入水池,以备家中应急。
守着一个水凼凼
舀一挑水两小时
王学军所说的水井,如今只剩一个面盆大的水凼。王学军的伯父、86岁的王光明手持水瓢,蹲守井底。当水凼里的水够大半瓢时,他就一瓢剐下去,连水带泥舀进水桶。手中的锑瓢因与石沙频繁接触,瓢底已磨去了不少锑。
水浊得见不到瓢底,里面全是泥尘。“挑回去放上几个小时,泥巴沉底后,水就清亮了。”王光明说,这水井的水质好,澄清后可以直接饮用。
装满一挑水,王光明要等上一两个小时。井外一直有人排队等候。“与历史上最干的年份相比,今年除缺水时间长一点外,还算好的,毕竟水井没有完全干枯。”
十年九旱得经验
抓阄排序心不慌
谈起村子的名字,王光明说,“思泉”这个名字祖辈沿袭称呼至今,从他懂事起,村里几乎就是十年九“干冬”,年年喝水成问题。
旱的年份多了,大家自然习以为常,应对自如了。王光明说,以前村里缺水,大家为争水打过不少架。后来经民主讨论,制定出一个用水办法:每当缺水时,大家就对水井一天的出水量进行评估,按实际人口进行均摊,人均有一盆就取一盆,人均有一桶就取一桶。取水的先后顺序通过抓阄决定。缺水期间遇上村里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都得主动让水,先满足办事务的人家使用。如果办事务人家仍不够用,前往帮忙的弟兄叔子,早上去帮忙时都得主动挑一挑水去。 记者 冉启虎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冉启虎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