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航天老人刘庆贵:以东风精神抵御花花世界
2008年09月26日 05:31新京报 】 【打印

刘庆贵在指挥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王艳秋 供图

本报记者 吕宗恕 摄

★引言

太阳西落,地平线处依旧耀眼光亮。东风航天城礼堂前的广场上,65岁的刘庆贵在垂柳下打拳。广场西北、东北、东边的3座发射塔,连同这位退休老人,构成航天城的50年发展史。

刘庆贵,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22岁从哈工大分配至此。43年的岁月中,他见证了航天城从一个工人新村的规模发展到如今的一座城市。42颗卫星、6艘飞船在这50年中成功升入太空。人们此前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宏伟的波澜壮阔。而这一次中国人在完成出舱行走之际,刘庆贵对本报记者讲述了航天城中的航天人理想主义背后的鲜活细节。

航天城的第一课是?

第一课,保密课

不能随便打听别人的工作单位,更不能对外人透露自己的工作情况

1965年9月13日,我和另外三名同学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到这里。刚来时,你现在住的二招、对面的礼堂以及旁边的派出所等建筑都已有了。马路也这么宽,只不过没刷黑,树没这么茂盛。很多建筑都是当时的原苏联专家帮忙建的。后来他们撤了。

到发射中心那年,我刚好22岁,学电气测量专业。在学校,我是学习委员,另外三名同学也都是学生干部,一个副班长,一个班上团支部书记,还有一个是系的团委委员。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来这里。

而且这个地方又是保密的,你要是没本事,方方面面不是最强的,这里不会要你来。

那时,我们普遍有一个观点,哪个地方最艰苦,那就是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当得知我们被分配到那个单位,全班同学都羡慕得不得了。

后来有一天,发射中心派人接我们到清水。在火车上,我们问他这个单位是干啥的。他笑一笑,说你们进去就知道。

到这儿的第一天,中心教员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他说,这里是一个综合性火箭、卫星发射试验发射中心。但随后保卫处就给我们上了第一课———保密课,要求我们见到别人不要随便打听他是什么单位是干什么的,更不要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对外人透露。为何选址内蒙古境内?

“找不到第二个更好的”

共勘测八处,惟这里安全,保密,移民少,测量点好布置;但又干又缺氧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处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5万多平方公里。为兴建中心,当时搬迁了内蒙古两个苏木(相当于乡镇)和一个额济纳旗(相当于县)的行政机构。

整个旗里的牧民才5000人,结果被迁走了1000多人。所以内蒙古额济纳旗在发射中心建设上作出了牺牲和重大贡献。

之所以选这里,是因为它有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此前在全国一共勘察了八个地方,选来选去发现这里最好。

这个地方,最偏僻,安全性最好,保密性最好,移民最少,地形最好。布置发射点、测量点是最好的。有专家说,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

尽管航天城小环境不错,像小江南。但出了航天城,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沙漠。这里有三句话,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

城西30多公里,就是巴丹吉林大沙漠,一望无边。从飞机上往下看,就是一片滚滚黄沙。1年基本不下雨,年平均降雨量是40毫米左右。北京气候再干,有时一场雨就是几十毫米。内地一场雨就把我们一年的下完了。

而且这里年蒸发量又很高,3000多毫米,相当于内地的七八十倍。也就是说,地面稍有点水就蒸发了,存不住。这个连草都不生的地方,人待着能好吗?

好在地下水还算丰富。

这里空气的含氧量只有18%。空气干燥,鼻子不舒服,甚至出血。睡觉睡不踏实,像睡着又像没睡着。

发射中心为何命名“酒泉”?

兼顾保密和可信度

按国际惯例,发射中心的地名既不能让人看出它在哪儿,但又要可信,所以挑选最近又较著名的

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名了。而当初为起这个名字,还费了一番周折。

因为我们要发射卫星,所以必须要对外发布发射情况,要报告轨道参数、发射地点,不能说在中国发射一颗卫星,太笼统了。因此必须要有个统一名称。比如原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而按照国际惯例,名称中的地名既要保密、不能让人看出这地方在哪,又要能说得过去。所以要挑选一个比较著名的地方,可信度才会高。

我们这地方在额济纳旗,但你总不能说额济纳旗发射中心,因为额济纳旗谁也不知道,你也不能说呼和浩特发射中心,太远了。人家一看根本不相信。或者说包头卫星发射中心,也太远。

后来找到一个比较有名的城市———酒泉。这个地名离发射中心既有一段距离,解决了保密问题;又因为著名而显得可信。于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名称就延用至今。

虽然发射中心在内蒙古,但酒泉则在甘肃。我们在民事方面的事务主要是跟甘肃打交道。教育,粮食,信箱号,电话区号等等都是甘肃的。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