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神七
2008年09月28日 23:13新华网 】 【打印

9月28日,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孙彦新、徐壮志、白瑞雪) 翟志刚身着“飞天”太空出舱的那一刻,已永远地凝固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无论多少年后,人们或许仍会记得,2008年金秋,中国人在神舟七号飞行中,首次走出飞船,进行太空行走。

中国以国际上和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度,发展自己的载人航天事业。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记者在每一次载人航天的报道中,都会用到一个词汇——里程碑。

确实如此。神舟飞船发射密度不高,但,每次飞行都是一次重大跨越。

紧张·自信·从容——神七,中国航天人化蛹成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神七,都展示着一种基于自信的从容姿态。

“航天人在逐步走向成熟。”经历了中国载人航天从起步到现在全过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王永志说。

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接连几次的发射失利,像一团巨大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国航天界。很多外资企业甚至直接将车停在航天院所的大门口来挖人……

1992年1月,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不过是“几个老头带着一群毛头小伙子”“这事看来不靠谱”。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一次次令人揪心地起飞,一次次成功地突破。

2003年10月,当神舟五号载着“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起飞时,“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还是初出茅庐年轻人,每个航天人的身体和神经都像拉满了弦的弓,紧得随时有可能绷断。”回忆往昔,已离开岗位的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感慨万千。

神舟一次次飞天,一大批中青年航天人迅速成长。2004年1月,当年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时的“毛头小伙子”尚志和张柏楠,分别成为飞船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各大系统主任设计师以上关键岗位人员,平均年龄仅35岁。

目前,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两总”——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平均年龄只有40多岁。

杨利伟虽然平安返回,神舟五号的飞行却并非没有瑕疵——火箭上升时有一个阶段颠簸得非常厉害。

针对航天员的意见和进一步试验测试,神舟六号时各大系统做了重大多项改进。

2005年中秋,神舟六号发射前夕。大漠月圆之夜,当记者与航天人再度相聚在发射场时,航天人忙碌依旧,却多了一份自信——看着他们围着篝火烤全羊、放焰火,记者不禁为他们的快速成长感到惊叹。

他们有理由自信。神舟六号成功返回后,尚志总结这次飞行时只用了一个词:“完美”——飞船上设计的所有备份设备都没有启动,大大小小数百个应急预案一直躺在抽屉里,飞行的第一个细节和步骤都与理论设计数值高度吻合……

神一发射后,火箭团队共找出20多个设计上的问题。神六发射后,只找到8个细节性问题。

“我们对发射神七的火箭进行了36项改进。”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我们已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研制流程,在设计流程、质量管理、试验验证和人才培养上有了完备的体系。”

荆木春认为,这才是最具“知识产权”意义的收获,也是火箭人在神七时如此从容的基石。

2008年的中秋,再次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的记者甚至感受不到决战在即的气氛。体育馆里,健身、游泳的人络绎不绝;晚霞满天的时候,三五成群的科技人员悠闲地散着步……

神舟六号飞船的研制,曾获得项目管理的国际金奖。神舟七号开始研制时,他们更将飞船研制生产计划精确到了每一天。

两年半之后的今天,飞船系统副总指挥金勇自己也深感惊讶:“到飞船发射时,每一天都是严格按计划书走的。”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前进行了超过1200小时的测试,是7艘飞船中最长的一次,但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历史上最少的。

从紧张到自信到从容,中国航天人在3次历史性的蜕变中,走向成熟。

太空行走·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神七,奏响空间站建设三部曲第一乐章

这是一个开启中国太空探索新阶段的神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立项以来,一直是七大系统。到神舟七号发射的时候,增加到了八大系统。

新增的空间实验室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空间实验室,包括具有交会对接功能的8吨级目标飞行器,并在后续任务中研制空间站。

这个出现在神七任务中但却尚未真正登陆神七舞台的新系统,是神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神七,正是奏响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第一乐章。

在战略“第二步”里,各大系统老总们的时间表上,交会对接的突破定在2009年至2012年,接下来就是发射空间实验室。

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由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兼任,总设计师由神舟六号飞船的副总设计师杨宏担任。就在神七工作紧张进行之时,家里的另一队人马同样在忙碌着几年后的空间实验室。

按计划,它将在10年内进入太空。

太空行走和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是空间站建设的两大基础性关键技术。美俄等国都是先解决交会对接,再进行太空行走。

在中国,这一顺序恰恰相反。“这是因为,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需要更长时间。”飞船系统总设计张柏楠告诉记者。

全国有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家单位和数十万人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协作配套单位更是不计其数。“如果发射间隔超过5年,就会造成大量资源闲置和浪费,还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

相比而言,有神舟五号和六号的基础,突破太空行走技术需时较短。于是,中国选择先太空行走再交会对接的发展路径。

在中国载人航天的各大系统的编制序列中,俗称“-2”的空间应用系统排在第二位。

然而,由于中国的载人航天尚处于技术试验和突破期,每次飞行的首要任务仍是力保飞行成功,提供给科学实验的平台和空间既不稳定,又十分有限——担负出舱行走任务的神舟七号8吨重的有效载荷中,提供给空间科学实验的重量不到60公斤。

从神一到神七,利用有限的资源,中国科学家获得了蛋白质结晶、太阳常数监测等多项国际性的突破,但与美欧俄大规模成系统的空间科学实验相比,还显得零散和孤单。

“太空中的实验室究竟能带来多少好处?我国的生物制药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空间物理学专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说,太空生命科学试验可以发明和制造出改变人类健康的药物。而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让那些从事空间科学的科学家们对未来充满期盼。将来,太空将是他们的舞台。

追赶·跟踪·突破——神七,中国载人航天开始影响世界航天格局

这是一艘影响世界航天格局的神七。

随着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开展出舱行走的国家。

但,与排在前面的美、俄两个航天大国相比,中国的差距是明显的。俄罗斯早在1965年就实现了人类的第一次太空行走,美国人则在约39年前登上过月球。

在翟志刚之前,人类已有过319次出舱活动。

差距巨大,但,中国航天人赶超的步伐也在加大。

翟志刚说,这么多年他很少在晚12时以前休息过;尚志记得,一年365天只在大年初一放半天假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一位科技人员告诉记者,所有同学都习惯了不管何时同学聚会时他都会因加班而缺席……

从事载人航天的人,也许是中国工作强度最大的一群人。有人算过一笔账,他们一年的工作时间相当于普通人3年以上。

16年来,正是以这样把1天当3天的工作力度,中国航天人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中国实现载人航天器零的突破;神舟六号飞船三舱一段式的结构和3人7天的飞行能力,与俄罗斯正在服役的联盟―TM飞船达到同等能力。

航天飞机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功能最先进的载人航天器,至今已经飞行近130次,能够载7人在太空飞行10余天,能将20吨货物送上太空,还能重复使用。与此相比,仅有8吨有效载荷并只能一次使用的神舟飞船显然差距不小。

美国的土星―V火箭能把139吨的货物送上太空,而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长征2F最大运载能力仅为8吨。

……

作为后来者,中国载人航天更多的时候只能把跟踪国际前沿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式,这种借鉴前人成果,不重复别人老路的做法,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在神舟七号飞行中,记者发现,中国航天人在跟踪国际载人航天前沿的同时,已将眼光转向了寻求突破上。

空间应用系统常务副总指挥赵光恒说,神七之后安排的空间科学试验项目,将立足创新式突破,从跟踪变成引领,例如量子光学方面的试验等。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说,下一步研制新的舱外航天服时,将在可靠性、寿命和功能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的研制进展顺利,有望在2013年左右实现首飞。

……

在人类开始太空探索、迈向太空时代之时,中国,虽然落在了后边,却没有坐失良机:从新中国初期的“两弹一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人以自己艰苦的努力,使得中国终于在征服太空的进程中占据了自己的舞台。

固然,太空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还是一件相对遥远的事,但没有人怀疑这一天的到来。

也许有联系,也许仅是偶然,神五、神六飞行成功后,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航天战略:一向对美国有依赖心理的欧洲立即决定开展自己的载人航天计划;美国为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迫不及待地公布重返月球的设想;日本、印度等国不仅立即加大投入,还改组航天机构。

同时,有众多国家纷纷向中国伸出合作之手:印度、巴西等国呼吁发展中国家的航天合作,美国主动表示出与中国合作的意愿,欧洲则表示,中欧航天合作的前景会十分良好……

正如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太空归来后所说的,面对太空,我们都是地球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的迅速进步,正是促进人类探索并和平利用太空事业整体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孙彦新、徐壮志、白瑞雪   编辑: 印权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