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根的情意——故乡人民遥祭钱老
2009年11月06日 20:37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华网杭州11月6日电(记者余靖静、冯源)钱学森追悼会6日在京举行。千里之遥的杭州,钱学森故居里,一捧捧的白菊花、黄菊花,含蓄地寄托着故乡百姓对钱学森的思念。

钱学森生于上海,但3岁之前一直在杭州生活,在他的简历上写着:“浙江省杭州市人”。

钱学森故居坐落在杭州市马市街方谷园2号,杭州市中心的一条幽静小巷里。6日下午,记者来到钱老故居。这是一幢面阔三间,进深三楹的木屋,两扇深褐色的木门敞开。

走进故居,正堂悬挂着钱老遗像,两侧挽联上写道:两弹一星,成就中国航天之父;一代伟人,颂扬华夏外交之雄。左右两个开间,有十幅海报介绍钱老的生平史料。

正是放学时分,许多家长带着小儿女、孙儿女前来拜祭,他们指点着海报上的内容,向孩子们悄声讲解。

市民潘晓兰带来了正读幼儿园大班的外孙,她说:“钱老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我今天特地带外孙过来,让他从小就知道钱老的事迹。”

退休教师王鼎喆接孙子放学,特意绕道到钱老故居,前来悼念。“以前就知道钱老旧居在这里,但当时,几次想过来参观,都没有对外开放。今天的机会不能再错过了,钱老在我们的心中分量很重。”

记者翻开留言册,一位名叫陈良的市民留言说:“钱学森大师,民族英雄,爱国模范,给杭州家乡人带来无上的光荣,杭州人民永远怀念永远学习的榜样。”另一位名叫周立春的市民留言说:“钱老: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浙江义乌的朱成军带女儿朱芳草到附近的浙医二院配眼镜,看到了路标,父女俩虔诚地走进了钱老的故居,并在留言本上留言悼念。小朱说:“钱学森是大科学家,我现在也喜欢上科学课,长大了要研究环保。”

10月31日钱老去世后,当地政府决定临时将尚在修缮的故居对外开放,供人们缅怀。相继赶来的人每天足有上千人。在现场看护的退休老党员单建林说,这几天吊唁者络绎不绝,社区党支部决定由党员轮流值班看护。

今年78岁的俞阳泰曾在钱学森手下工作过三年,在他的印象里,钱学森常穿一件半新的中山装,拎着一个褪色的公文包,主动与下属打招呼,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位大科学家。

“但外国专家很佩服他,翘着大拇指,称他为大博士。”俞阳泰说,在美国时,钱学森用英文写了一本《工程控制论》著作,是火箭、导弹、卫星设计开发科技工作者必读的经典著作,钱学森回国后,中国有关部门花了大量精力和人力翻译,供科技人员参考。

钱学森3岁后大部分时间在外地生活工作。但在交通大学求学期间,每逢寒暑假都回到杭州,期间因患病,还在杭州休学调养一年。1955年10月,钱学森甫一回国,就带全家到杭州寻根。而从年轻时起,钱学森就爱饮龙井茶。

方谷园2号是钱学森母亲的陪嫁,上世纪60年代,钱学森曾写信给杭州市政府,要求无偿捐献这处房产,政府经研究后决定代管,至今产权人仍写着钱学森的名字,为故居提供修缮、保护方案的工程师黄立便说,从史料上看,钱学森故居的装修非常朴素,家具的用材和做工都很普通。当年的钱家虽然不是大富大奢的贵族,但家底殷实,简朴家风可见一斑。

“钱老不喜张扬,我们举办任何活动都要事先征得钱老的同意。”杭州钱鏐研究会副秘书长钱怀荣对新华社记者说,钱老逝世后,研究会只在族人的小范围内举行了“钱学森同志追思会”,当地派出15位由亲人及政府代表去北京参加6日上午的钱学森追悼会,其余都是市民自发的活动。

钱老不喜张扬的性格也影响着他身边的人。钱学森的外甥女张琪第一次主动告诉外人自己的这一重身份,还是在舅父逝世后的族人追思会上。她说,“我们去探望森舅舅的时候,他好几次告诉我们,要认真工作,低调做人,平时对外不能以钱学森的家人自称。我们一直牢记他的教诲。”

“长大我也要做科学家!”三岁孙儿的一句话,令沉浸在哀思中的钱榴宝感到宽慰。身为钱学森的堂侄女,她在一线做工人直至退休。她告诉记者,1978年自己曾到北京探望过堂叔一次,平日里经常通过书信和叔叔交流,对叔叔的叮嘱,她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

如今,已有大批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在杭州工作和创业。留学6年回国的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欧阳宏伟对新华社记者说,钱老之所以被大家称赞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所具有的强烈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新一代“海归”尤其要向钱老学习,为民族产业的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钱学森   钱老   故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余靖静、冯源   编辑: 马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