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预算再通俗也是一份专业文本
2010年04月06日 01:47中国会计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专业术语不可替换

虽然部门预算正努力向通俗化方面前进,但是白景明也明确指出,部门预算就算写得再通俗,也是一份专业文本,没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也很难理解,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能看得懂。“任何一个国家的部门预算都不可能仅仅为了让人读懂而放弃专业语言,很多西方国家的议会议员都需要聘请专家来帮助分析研读部门预算,才能看懂。因此,有些人表示看不懂部门预算是完全正常的。”

白景明说,既然叫做部门预算,就一定具备专业性,因此注定要使用专业术语。例如部门预算中公布的支出都是按科目名称分类的,即便写法再通俗,科目名称是不能变的,如果把科目名称替换成通俗化语言就没法表达,就不准确了。

他举例说: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一般公共服务,不知道都包含些什么,但是搞财政工作的人一看就知道指的是运转性的支出,属于基本支出的范畴。类似的专业名词有很多,为了表达更准确,都是不能替换的。“各国的部门预算都要使用很多的专业术语,这与是否通俗化是无关的,专业术语是必须要使用的。”

白景明又举了一个反例,像百姓比较熟悉的民生支出,但是在财政预算中就没有“民生支出”这个科目,为此很多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民生,反而在财政预算中没有体现呢。其实对民生的支出是体现在很多分项目中的,例如教育支出,社保支出,以及对农业、农民的各项补贴,这些涉及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支出统计起来就叫做民生支出。

“看不懂”也分内因和外因

对于社会上一些表示对公开后的预算看不懂的质疑,白景明分析说,虽然同是“看不懂”,也分为不同层次的看不懂。有些不具备财政基础知识的可能全部都看不懂,有些具备一定财政知识的可能看懂了一部分。

对于前者,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财政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才能解决。而对于相对专业人士来说,对部门预算中某些内容看不懂也是正常的。“一个研究金融问题的学者,也许对进出口贸易的部分能看懂,但对于涉及‘三农’、涉及教育的,就不见得完全能看懂。我自己是研究财政的,但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看懂,这种情况完全正常。”

白景明认为,部门预算对于专业人士来讲能不能看懂,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部门预算能不能提供真实的、权威的有效数据;二是对财政改革以及财政制度框架的理解。他说,应该加强对财政改革与制度框架的说明和宣传,对这部分财政知识的了解十分有助于读懂部门预算,了解了财政制度体系后,有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科目设置每年都不一样,有新增的,也有取消的,把变化的原因解释清楚,就不会有这么多“看不懂”了。

建议政府出具预算绩效报告

白景明随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政府今后出具一份预算绩效报告。“现在社会上很多眼睛盯的都是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关注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的问题,其实绝大部分政府资金的使用是合规的,是屡行了政府职能的,是有绩效的。如果政府能够根据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绩效出具一份绩效报告,明明白白地告诉群众在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为什么要花这些钱,钱花出去之后效果怎么样,解决了哪些问题,将更有利于社会对财政资金的监督。”

他说,预算公开的目的就是让纳税人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了解财政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情况。如果政府出具一份预算绩效报告,把年初预算与年终执行的情况公开,并进行对比,就可以直接达到民众获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目的,而且还避免了民众对于财政专业知识不了解而产生的种种误解,反而能够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把复杂的财政编制与执行问题说清楚,直接告诉老百姓政府花钱的效果,让社会各阶层都能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起到监督的作用。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唐毓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