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专家介绍日食科普知识
2009年07月17日 17:12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图5 日食专用观测镜使用说明。来源:新华网

日全食,不仅仅是“天狗吃太阳”的景观

在前面解释日全食形成的第1节中,在图1里画出了本影锥。本影锥与地面相交处是一个圆形区域,在这个区域里的人可以看到日全食。同时,我们知道月球总是绕地球运行,所以在日全食期间这个小区域就在地面上从西向东画出一个带,这带就是日全食带,简称为全食带。该带一般几十至二、三百公里宽,约一万公里长。另外,据计算全世界最多每年可发生5次日食。据统计,1901年到2500年,平均每百年发生日全食67.2次。每次全食时间最长7分多钟,一般为2-3分钟。因此,实际上可用于观测的时间不多,机会难得。

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观测与研究,可以获取些什么信息,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问题。

a. 利用观测的日冕照片,有时可以看出日冕中有密度稀薄的区域,这些区域为冕洞,冕洞是单极磁场区,磁力线由太阳指向太阳之外或者由太阳外的区域进入太阳。从日冕的照片当中还可辨认出日冕有一些高密度区,称为日冕凝聚区,是与太阳活动有关的区域(见图6),还可能在日珥上方识别出冕穴等日冕结构。

图6 1988年3月18日全食时的日冕,CH:冕洞,CC:凝聚区

b. 太阳活动不是恒定不变的,它有活跃期和低谷期,一个太阳活动周大约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不同阶段,太阳外层大气-日冕的形状和大小是不同的。日全食观测为观测不同太阳活动阶段日冕形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见图7)

图7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的日冕整体形状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