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发展中总是会有曲折。”——9任中国驻美大使的外交风云
□记者漆菲
湖北省天门市岳口镇健康村一栋两层高的房屋旁,篱笆围着一垄绿油油的莴苣、大蒜。3月中旬的一天,83岁的老人刘福新坐在大门旁晒太阳。几日前,她已经得知儿子张业遂要去美国。在这个小村子,左邻右舍只知道张家出了个在北京的官员,很少人知道张业遂任什么职务、在何处工作。张业遂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的消息,也是因为一个村民上网看到消息后,这才在村中传开。
就在张业遂准备履新的时刻,刚刚从美国卸任归来的前驻美大使周文重刚刚赶上“两会”的召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希望“在新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他们的前辈,曾经的“诗人外长”李肇星作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人,正抱着厚厚的一摞资料对着一众记者笑言自己“初来乍到,边干边学”。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国共派驻美国9任大使,在张业遂和周文重之前的历任驻美大使分别为:柴泽民、章文晋、韩叙、朱启祯、李道豫、李肇星、杨洁篪。龃龉不断的中美关系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30年不寻常的历程,每一位大使的外交生涯也为中国外交史添上新的注脚。
外交史上特殊的建交
1978年,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了3个年头的周文重,作为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柴泽民的助手抵达华盛顿,当时他还不能料想,五星红旗将在“五月花”中国馆上空升起。12月15日晚,华盛顿康涅狄克大街2300号,中国驻美联络处大楼里灯火通明。中国驻美联络处在这晚举行一场电影招待会,200多位观众陆续到达。观众进场后,柴泽民宣布了一个奇怪的规定:21时前联络处大门不会打开。
21时整,电影放映完毕,大门徐徐开启,在门外等候已久的美国记者蜂拥而入,他们马上等到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就站在放电影的大厅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美利坚合众国在1979年1月1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然后宣读建交公报,再按建交精神讲了几句。”柴泽民在之后接受采访时,每每回忆这段历史依然有惊人的记忆力。来看这场电影的观众这时才明白,联络处请他们来的真正目的不是看电影,而是为了见证中美建交公报公布。
这也形成外交史上的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当时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对邓小平说,现在建交公报是确定了,但是要等到1月1日才能公布。“他害怕消息从美国透露出去,有些反对派得知后会想方设法来阻挠,对建交不利,因此希望先公布建交公报。一旦木已成舟,再反对也没有办法。”据柴泽民回忆,邓小平当场就很痛快地答应了。
1979年1月1日凌晨4时,一夜辗转反侧的柴泽民起身下床。他刚刚完成了“角色”转变,从联络处主任到驻美大使。但就在柴泽民向卡特总统递交国书的12天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多处违反中美建交协议的关于美台关系的立法议案。30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是引发中美关系种种矛盾的导火线。时至今日,《与台湾关系法》还是美国武器售台的一个挡箭牌。
作为新中国的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是冰雪消融、春寒料峭的中美航道上的首航者。当初正在泰国做大使的柴泽民被调走,还很有抵触情绪。“我考虑到美国是个帝国主义国家,非常霸道,工作不好做,要是搞不好就会犯个错误。我们搞外交搞一辈子到最后犯个错误,这就不合算了。”1981年1月美国总统里根就职仪式当天,站在观礼台上的柴泽民没有按照白宫发出的请柬背面所注明的那样穿大礼服,而身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
政治风波下的外交初试
作为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以后最早与美国人打交道的资深外交官之一,第二任大使章文晋上任时已年近古稀。1960年代末,在主管亚洲事务10年后,章文晋出任外交部西欧美澳司司长。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对章文晋的印象是,“看起来像艾尔·格雷科油画中的西班牙红衣主教”。基辛格后来感慨地说:“章文晋改变了我对新中国外交官的看法。”12年后,邓小平力排众议,亲自点将。1983年3月2日章文晋夫妇自北京启程飞赴华盛顿。
在章文晋抵达美国后不久,美国官方4月4日发表一条消息,允许中国网球运动员胡娜政治避难。中方立刻作出回应:按两国文化协定,4月6日中国有一个官方文化方面的代表团访问美国,已经抵达旧金山,由于胡娜事件,该代表团决定取消访问并立即返回国内,以示抗议。这就使得两国关系立刻紧张起来。
章文晋的夫人张颖在《外交风云亲历记》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白宫官员通知章文晋,4月7日下午向总统呈递国书。在这样的气氛下去呈递国书,当然是十分不利的,但白宫方面解释说,呈递国书早有计划安排,不可能更改。到了晚上,白宫官员又来电话说,倘若国书内容要更改则是允许的。这分明是给使馆,特别是给章文晋出难题。
中美关系刚刚起步之际,却遭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的政治风波更使中国外交跌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低谷。在邓小平眼中“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下,中国第三任驻美大使韩叙上任压力重重。
离职前,韩叙接受了棕榈滩论坛俱乐部的邀请,1989年7月24日在俱乐部举办的午餐演讲会上作了一次公开演讲。佛罗里达棕榈滩论坛俱乐部是美国一个颇有影响的俱乐部,参加论坛俱乐部者大多是美国上流社会的人士。演讲的效果很好,听众被打动了,现场掌声雷动。在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看来,此次演讲是“柔中带刚”的典范:既以情动人,针对美国人的关切,明确表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主旨最后落脚到大家应为中美关系走出低谷共同努力。
以上内容截选自《凤凰周刊》2010年第10期,总359期。
更多完整内容欢迎订阅凤凰周刊官方网站http://www.ifengweekly.com/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漆菲
编辑:
宋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