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专家称理性看待廉价时代远去
2010年02月26日 05:53中国证券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时间2010-02-26 02:38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全国许多地方闹起“用工荒”,这是季节性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企业被迫加薪留人,快速上升的劳动力价格,会不会对中国占据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冲击?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

理性看待廉价时代远去

中国证券报:春节过后,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大规模“用工荒”,您认为“用工荒”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张茉楠:“用工荒”并非是今年才有的新现象,2004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就已开始出现民工短缺现象,而当前愈演愈烈,不断蔓延的“缺工潮”和“用工荒”则表明我国低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进入一个劳动力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

都阳:“民工荒”现象可以从供求两方面长期因素解释: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需求,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岗位。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体现在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已经实行了三十年控制人口政策,生育率也开始持续下降,从2006年开始,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下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长期作用,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短缺的现象。金融危机缓解了民工荒,但这只是短暂的插曲,经济发展一旦恢复到正常轨道,民工荒就会作为长期趋势频频出现。而且从其他经济体的经验看,劳动力短缺将一直伴随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

中国证券报:为了吸引农民工就业,不少企业和地区都提高了工资,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廉价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了?

都阳: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力价格特别是普通工人的劳动力价格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但劳动力供给短缺已经开始出现,企业必须增加工资才能吸引到额外的劳动力,反映在劳动力市场必然出现价格调整持续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为主的普通工人的价格还是在上涨的。

张茉楠:对于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远去我们还需理性看待,劳动力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将扭转我国劳动分配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为内需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对于中国内需型经济转型意义更为深远。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着劳动力需求开始从增量粗放扩张向存量结构提升转变,由于我国人均GDP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技术和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改变,远未达到资本替代劳动的经济发展阶段,为此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

中国证券报:快速上升的劳动力价格,会不会对中国占据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不会因此向外转移?

都阳:从历史上看,国际上产业转移的过程都是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有竞争优势的。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丧失,开始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这些地区,之后再向中国转移。由于中国经济体比较大,劳动力人口比较多,所以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比较长,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早晚也会有这么一天,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中国这么大,世界上很难有其他国家承接我们这么大的产业转移,可能会有相当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现在劳动力短缺不仅仅发生在东南沿海,在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出现,这说明产业转移正在国家经济体内部发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卢铮 杨光   编辑: 宋建新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