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1亿多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流。受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价值观、消费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分析其特点,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务工城市,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使城市消费从量到质发生转变
农民工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群体,在有些城市甚至大大超过原居民消费总量,这意味着原来城市的消费将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发现,老一代农民工大多节衣缩食,将节省积攒的血汗钱用于家乡亲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住房、产业等不动产投入。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消费,舍得光顾城里的消费场所,学会享用现代生活方式;消费意识强,并以此向世人、社会展示自我的能力和价值;大都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内心深处有抱负,很想逐渐从打工仔转变为“创业者”,要求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消费(进修、培训)和丰富提高生活品味的消费(手机、上网、MP3)等专项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大宗消费和时尚品消费开始升温。他们更乐于将积蓄用来在城里按揭买商品房,用来供给子女在城里读书,更乐于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和城里人看齐。这种转变,所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民工及其家庭,更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国家的面貌,值得深入剖析,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新生代、新消费、新特点
消费结构从简单转向复杂。老一代农民工消费支出是简单的食物和衣物,加上廉租房消费,能温饱就行。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没有的消费内容和形式出现了,比如:手机消费、时尚消费、购房消费、购车消费,等等。
消费工具从传统转向现代。过去,农民工用现金形式购买需要的东西。现在,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的发达地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缴费终端、商场和超市的刷卡消费等现代消费工具迅速普及,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工具现代化的倾向非常明显。
消费心理从传统转向前卫。老一代农民工在消费上一般不与城里人比,而与没进城的乡亲们比,消费心理属于传统型的。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想把自己变成城里人,消费心理开始转向前卫,表现为对高档商品和时尚商品的消费有较强的渴求,休闲消费等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甚至列入消费计划。在敢消费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比如乱消费、攀比消费等。
激活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消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农民工消费市场将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政府部门关注这一新趋势,出台一些新举措,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了解消费新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年富力强,文化程度大幅提高,求职的预期和移居城镇的愿望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得多,同时在市场竞争和求富欲望的双重压力下,不少人学习文化和技能的愿望十分迫切。他们不满足于永远在流水线上干活,掌握真实本领、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身是其追求的真正目标。对用人单位来说,这些新的变化无疑对以往驾轻就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寻找消费新热点。要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特点,围绕时尚、青春的主题寻找新兴的消费热点,同时结合网络等新型消费渠道,探索和打造消费增长新模式,开发适合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的文化产品。这个市场如能激活,将大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要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特别是加强售后服务工作,让农民工买得省心、用得称心、吃得放心。政府要关注农民工的消费权益,提高农民工的消费安全意识。
为农民工消费解除后顾之忧。增加农民工收入是扩大农民工消费之本。对农民工来说,增加收入,首先要确保就业。就业不保,保增长、扩大消费就无从谈起。因此,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农民工的收入。要建立农民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引导单位合理调整工资水平,避免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发生。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正进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阶段,同样面临教育成本高、生活成本高和住房成本高的问题,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削平这“三座大山”,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务工城市。(作者:魏伟新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魏伟新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