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成都辩证法:钱少也能搞教育
2009年09月01日 06:1521世纪经济 】 【打印共有评论0

8月30日,《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成果首发。报告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城市竞争力项目组”撰写。

报告建立了一套颇为复杂的城市教育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并按照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长三角地区、浙江省等不同区位对32座城市的教育竞争力进行了比较。

指标体系四个等级

课题负责人倪鹏飞看重评估体系的创设。指标体系按照重要程度分为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四个等级。一级指标包括四项,分别是硬件投入、软件投入、功能性产出、本体性产出。二级指标包括11项,三级指标有32项,四级指标51项。四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加起来共有98项,涵盖了影响一个城市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以硬件投入这一项一级指标而言,包括了人力投入、财力投入以及物力投入三项二级指标。人力投入涉及师生比以及各级教师学历合格率;财力投入主要从教育投入水平、结构和增长来测评,主要包括生均教育总投入和生均教育财政投入。

不过,也有教育领域专家表示,一些指标设置“需要商榷”。比如,在关键的“人口基数”这一指标上。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表示,在统计城市居民人口时,是依照城市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统计,乃至是否包括流动人口内在,不同的统计口径得出的结论迥异。

以深圳为例,如果仅按照户籍人口计算,这座“移民城市”教育竞争力在一些方面非常好,比如人均教育硬件投入;一些方面则表现差,比如大学生拥有数。实际上,深圳的大学生拥有数在国内城市中位列前茅,只不过大量在深圳大学生因户籍原因没有被纳入统计。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靳希斌教授表示,应该设一个指标,“即城市的农村教育城市化程度指标。”其思路在于强调教育公平。

成都现象

榜单显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教育综合竞争力排名居首的是深圳,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依次是:广州、厦门、成都、杭州,而排名后三位城市分别是哈尔滨、长春以及西安。其中,在硬件投入方面,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广州、深圳、杭州、济南和宁波,软件投入方面,居前五位依次是广州、成都、厦门、宁波和深圳。

15个副省级城市的面积总和占全国的3%左右,人口总和占全国的10%左右,但在2005年,其GDP总和就已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在教育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成都位居第四位,力压青岛、大连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以及武汉、西安等传统教育强市。而在软件投入上,成都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甚至夺得了亚军的位置。

“成都从教育财力投入来讲是比较落后,但是成都综合水平靠前,这和成都推动教育改革分不开。”教育部规划建设司副司长陈锋表示。

在硬件投入这一项,成都的资金投入排名14,位列倒数第二位。而在教育政策这一软件投入上,成都排名第一。

而成都现象击破了中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一种偏见,即“没钱就没有好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的长板弥补了资金投入不足的短板,诸如“城乡学校规划布局的一体化”、“公用经费一体化”、“师资配备一体化”等经验有望在其他城市“复制”。

此前的4月5日,教育部、四川省政府与成都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这是教育部首次与副省级城市共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改革内容包括: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结构、创新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城乡联动机制、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探索城乡统筹教师管理体制。

教育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方组成了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部部长、四川省省长共同担任。对于这种主管部委负责人与省市政府一把手共管的组织架构,有熟悉中国教育发展的人士表示,“此前还没有先例”。

目前,国家正在紧张起草中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各地也在制定各自的教育发展规划。有与会专家认为,成都通过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其发展路径为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本报记者王世玲对此文亦有贡献)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晖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